
象農夫社團創辦人李孟發在校園推動田園及食農教育,即便都是水泥屋頂,仍可透過木質盆栽,來種植各種蔬果,讓師生體驗早期農村生活。
人類與自然較親近的活動之一為農業,農業部持續推廣食農教育,培育食農教育講師,農業部輔導司指出,相關教案逾上千份、涵蓋多種語言,推廣較佳的學校或班級,營養午餐剩食也較少。
國小到高中 涵蓋率達百分百
三年前「食農教育法」通過,核心為支持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珍惜食物、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農業部輔導司副司長陳怡任表示,全台國小到高中將食農教育融入課程之涵蓋率已達一百%,大學農業科系開辦成人食農體驗活動也獲回響。
許多教師投入編纂食農教案,講述農作物生產流程等,讓學生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也學習家鄉與土地的歷史,食農教育有成的班級,學生更珍惜食物,營養午餐剩食也較少。
早年提倡惜物的「綠島大象」創辦人李孟發,近年搭上都會區「田園城市」政策,推「象農夫」社團,將幼年務農經歷轉為知識點,在中小學校園打造綠建築、重塑田園生活,幫助孩子習得一技之長,更加扎實愛護地球。
李孟發指導師生校內種田
李孟發說,幼時家中務農、深刻體悟靠天吃飯,養成物盡其用觀念,如廢棄稻穀可吸收雞鴨排泄物再化為肥料等,十年前開始參與台北市「田園城市」政策,指導師生在校內種花種田,也協助改造校園綠屋頂、進行食農教育與環境教育。
李孟發表示,若都會區校園充滿鋼筋水泥,則利用木頭打造小田園帶入農村美感,也種植洛神花等幫助學生在升學壓力中獲得些許療癒。他建議,校園環境教育缺乏生活技能,恐淪紙上談兵,應傳授孩子基礎食農技能,如種菜、洗菜、料理等,以及廚餘變肥料,再加上進階的都市造林固碳,讓孩子更扎實來愛地球。

象農夫社團創辦人李孟發在都會區的校園推動田園及食農教育,在鋼筋水泥化的校地中,尋找一小塊泥土,就能開始種植,傳承早期農村經驗給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