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山東援疆建起設施農業鏈條,年產蔬菜超60萬噸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5-13 | 122 次浏览 | 分享到:

疏勒還是那個疏勒。一抬眼,就是起伏的沙丘,那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乾沙漠。


疏勒不再是那個疏勒。沙漠邊緣的防護林旁,一排排蔬菜拱棚、高大明亮的玻璃溫室和現代化農業廠房,取代了原先的撂荒鹽鹼地。這裡是位於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的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示範園(以下簡稱「示範園」)。



走進一間拱棚,拉開門簾,溫潤濕氣撲面而來。 「採摘的、批發的、預約的……一天到晚接不完的電話,源源不斷地來人。」拱棚主人、巴合齊鄉巴合齊村村民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放下電話,嘴上「抱怨」著,卻始終笑盈盈。她租下3個蔬菜大棚,一年可以賣幾十噸菜。


曾經難見綠葉的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結出甜美的蔬果,為當地群眾帶來甜蜜的生活。


沙漠旁的蔬果怎麼來的?富民設施農業如何建成?近日,記者走進疏勒。


蔬菜「棚主」的成長路


新疆高強度的陽光透過薄膜照射進拱棚,地面上一壟的番茄苗迅速生長,一天一個模樣。


「每天都有活兒,早上過來把棚頂被子收起來、晚上再鋪開,要確保棚裡的溫度、濕度達到標準。」照料菜棚近5年,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已是行家里手,說起種菜滔滔不絕。


2020年,參加完縣內免費的農業技術培訓,她被安排到示範園當技術員。


「拿著工資,還能跟著山東的老師學技術。」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說,在示範園乾了1年,發現門道真不少:溫度濕度要控制好,離不得人;施肥施藥的時機把握更不能馬虎。


第二年,園區向學過科技的農戶開放出租拱棚。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租下其中3個。


「以為自己學到位了,真幹起來問題不斷,急得天天哭。」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說,幸運的是,從翻地到起壟,從栽苗到打杈,從授粉到疏果,園區都派人來指導。苗子和肥料,園區也統一賒帳提供。


「第一年種的是普羅旺斯西紅柿,3月15日第一批成熟,5月底最後一批西紅柿被收走。6月初園區結帳,我銀行卡上多了10多萬元。」仔子仔細細看了好幾遍,確定沒數錯位數,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給媽媽仔細細看了好幾遍,確定沒數錯位數,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打電話,兩人都流下激動的淚水。


從農民到員工,再到蔬菜“棚主”,疏勒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體系逐漸形成。示範園內879個溫室蔬菜拱棚,600多間已被農民租下。


在疏勒縣的一個小院子裡,有棟三層小樓,共20多個房間。這是縣內專門成立的水發現代農業技術訓練學校。透過窗戶往裡面瞧,老師正在講小白菜種植技術,台下坐滿了皮膚黝黑的莊稼人,聽得聚精會神。


「創建學校,就是想透過援疆計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校長塗榮清說,除了在校內舉辦培訓班,學校也組織教師到鄉鎮開展培訓,已培訓超3.8萬人次。


60多家合作社帶動1.3萬餘人就業


除了這879個溫室蔬菜拱棚,示範園還有一座7萬平方公尺的智慧玻璃溫室、6500平方公尺的育苗中心。


智慧玻璃溫室是一座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室內遍布管道、感測器、攝影機,蔬菜採用立體種植。 「剛引進的新苗還很脆弱,目前是全封閉式管理。」技術員孫思祥說。


溫濕度、水肥比、光照度…在智慧玻璃溫室內,植物生長所需的外部條件都可智慧控制。而在布威海麗且姆·圖爾蓀的拱棚裡,大部分工作還是需要手動操作。


「這兩者結合,構成一套現代農業體系。」示範園副總經理劉方舟說,「在智慧玻璃溫室內,技術員進行前期試種試驗,利用智能控制設備,選出適合當地的蔬菜品種,同時歸納出蔬菜種植適宜的溫濕度、日照強度等數據。試種成功的品種,在育苗中心進行大規模育苗。


「對『棚主』,園區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品牌和銷售。他們租用一個拱棚,年產值15萬元左右,不需要承擔市場風險。」劉方舟說。


沙漠旁的農業縣要建成現代農業體系,不是件容易的事。


沙漠邊緣大規模建造防護林,助力塔克拉瑪乾沙漠綠色阻沙防護帶全面鎖邊“合龍”,也為疏勒縣打造了一道防風阻沙的綠色屏障。疏勒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國介紹,曾經的疏勒縣,3、4月份沙塵天,能見度只有5米到10米,現在,在沙塵最重的時候,能見度也有100米到500米。


「沙漠和風沙對生活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小,這是現代設施農業能夠發展起來的前提條件。」疏勒縣委副書記、山東東營援疆指揮部指揮趙峰說,山東援疆幹部一屆接著一屆幹,引進的農業龍頭企業越來越多,形成了規模。這些企業研發出適合新疆的蔬菜科學種植技術,透過示範和教學帶動週邊農戶,形成優勢產業。疏勒成立了60多家「村黨分會+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帶動1.3萬餘人就業。


山東專家選育400多種蔬菜品種


在疏勒,像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示範園這樣的蔬菜產業園區有不少。智慧蔬菜大棚進行試種試驗、產品展示、研發接待,園區自營一批溫室起示範帶動作用,週邊農民參與種植形成規模效應。

行走在疏勒的不同園區,能看到:不用一粒土的水耕蔬菜,像黃瓜一樣爬藤的空中西瓜,幽暗潮濕的大棚裡種滿的食用菌,還有現代設施特色畜牧業…


在沙漠邊發展設施農業,有幾道必須跨越的難關。


「種西瓜,必須攻剋土質改良的難題。」新疆蔬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營運部主管侯永芳介紹,“疏勒地處沙漠邊緣,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重。種植的第一步,就是成立專家小組,檢測土壤成分,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良。”


「土壤改良後,也不是所有品種都能種得活、種得好,還得開展一輪試種植。」侯永芳說,他們挑選了50多個品種的西瓜進行精心種植,希望挑選出能較好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


在山東東營援疆指揮部推動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派遣專家團隊,在疏勒建設試驗示範基地,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新模式。疏勒縣巴合齊鄉黨委書記黃乃源介紹,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選育了400多個品種的蔬菜來疏勒試水,並挑選出約40個品種。


走進基地的科技小屋,展示架上陳列專家篩選出來的蔬菜品種,還有針對當地編寫的種植技術教材。翻開教材,平實易懂的文字詳細介紹著各種蔬菜的種植秘訣。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農業技術員也為種植者提供進棚指導,並進行了20多期培訓,共有3,000多名農民參加。」黃乃源說。


透過援疆項目,疏勒縣設施農業的產業鏈不斷延展,從科研、生產到銷售、加工,疏勒發展出30多個蔬菜加工企業,年加工量約15萬噸。當地也形成了10個蔬菜產銷合作社、12個淨菜分類車間。


在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示範園,西區是生產基地,東區則配套建造了一條深加工生產線、2萬平方米的冷庫、1.3萬平方米的交易市場。


「透過深加工、冷鏈儲藏、冷鏈運輸,可以延長農產品上市時間、拓展運送半徑,也提高了附加價值。」劉方舟說。


如今,疏勒已建造2萬畝優質蔬菜生產基地、5,600畝種植果蔬的日光溫室、4萬多個拱棚,年產蔬菜超過60萬噸,產值約15.6億元。優質蔬菜銷往400多公里外的阿克蘇地區、1,400公里以上的烏魯木齊,也賣到了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


曾經風沙漫天的疏勒,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成了生氣勃勃的「菜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