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四川南充:科技賦能有機農業跑出“加速度”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6-19 | 3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南充市農業農村局堅定圍繞市委、市政府"打贏經濟發展翻身仗"工作總抓手,大力開展農業特色優質發展行動,以“一帶五路五產業”為藍圖,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持續推進「一區兩地三鄉」建設,在廣袤田野間掀起「穩基礎、擴產能、強鏈條」的攻堅熱潮,向著「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奮力衝刺,引領南充農業高品質發展。


西充縣東太鄉天馬農業智慧農業示範園區。


在農業現代化的新賽道上,科技正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近年來,西充錨定建置「中國有機農業第一縣」目標,正以科技為筆,從打造智慧農業系統,到品種研發與技術攻關,再到農產品品質把控,科技力量貫穿產業全鏈條,為西充有機農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智慧農業:精準種植提效率


走進西充縣東太鄉天馬農業智慧農業示範園區,科技感撲面而來。田間地頭,小型氣象站、蟲情測報燈、土壤環境感測器、高畫質監控探頭等物聯網設備星羅棋布,透過5G網路與指揮中心緊密相連。工作人員輕按滑鼠,土壤EC值、空氣溫濕度、病蟲害動態等資訊便躍然屏上,實現有機柑橘生長全過程的精準監控與管護。


「以前種地靠經驗,澆水施肥、防病治蟲總慢半拍。現在有了這套5G+物聯網系統,情況大不一樣。」園區負責人程賢君深有感觸地說。透過智慧農業平台,能即時監測土壤墒情及環境數據,病蟲害風險可自動預警,水肥灌溉精準度高達95%以上。數據顯示,相較於傳統種植,園區畝均用工成本下降35%,蔬果商品化率從70%提升至89%,節水節肥均超30%,柑橘品質顯著提升,口感更佳,營養更豐富,真正實現了降本、提質、增效。


技術攻關:破解瓶頸強內核


如果說打造智慧農業系統是為有機農業“添磚加瓦”,那麼品種研發與技術攻關則是其核心競爭力。在義興鎮有機蔬菜高效生產技術試驗與示範基地,大棚內黃瓜、絲瓜、韭菜等蔬菜生機勃勃。智慧滴灌系統精準作業,技術專家透過手機APP遠端操控,高效便捷。


該基地由西充縣與南充市農科院合作共建,佔地45畝,其中設施大棚14畝,配備了二氧化碳產生器、補光燈、臭氧水發生器和溫室智慧巡檢機器人等先進設備。這裡集中示範了土壤改良、新品種引育、智慧農機應用、病蟲草害生態防治等有機蔬菜綜合生產技術。雙方也共同進行優質高抗蔬菜新品種選育及專用智慧農機研發,著力破解有機蔬菜生產的技術瓶頸,推動從播種到採收的全程智慧化。


目前,基地已成功培育出「南紅櫻1號」「南冬1號」「西科紫藥LS2」等適合有機栽培的蔬菜新品種,並篩選出「成豇14」「川綠11號」(黃瓜)、「8136貝貝南瓜」等10餘個優質高抗品種。同時,在豇豆、韭菜、秋葵、絲瓜等特色蔬菜的有機高效栽培技術上取得示範成果。


為持續增強產業競爭力,西充深挖科技「富礦」。近年來,該縣積極搭建產學研平台,組成有機農業人才發展聯盟,與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20餘所省內外知名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共建專家(院士)工作站、有機農業專家大院25處。成功培育出「川麥93」「愛媛46」等適應本地、高產量優質、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糧油及經果新品種;水肥一體化、生物防治等13項科技成果實現轉化應用,為有機農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品質把控:嚴守底線築根基


在科技賦能的鏈條中,對品質的嚴格把控是「壓艙石」。位於義興鎮的南充市臨江新區豐盛食品檢測有限公司內,氣質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等一系列高精度先進設備有序進場,技術人員正熟練地對各項先進儀器進行安裝、調試。


「所有設備已進場,正在調試,預計7月底正式營運。」公司負責人吳曉介紹,該公司致力於打造川東北專業的食品、農產品、糧油檢測機構。公司組成了食品、生物、化學等專業背景的技術團隊,配備了氣相層析質譜聯用儀、液相層析質譜聯用儀等100餘台(套)尖端設備。


事實上,西充對品質的把控早已形成嚴密網。為確保有機農產品質量,該縣打造了「1+23+N」品質安全網絡(1個縣級檢測中心、23個鄉鎮快檢站、企業自檢室全覆蓋),設立12項關鍵控制節點,實現「土壤—生產—流通」全程可追溯。正是這種對品質的極致追求,使得西充連續4年有機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維持在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