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武威古稱涼州、西涼,因「地處西方,常寒涼也」而得名;一句「涼州不涼米糧川」的民間俗語,道出了這裡曾擁有的肥沃土地和豐富物產。
如今,武威市處處湧動著農業發展的活力:
連片高標準農田,節水、增效,牢牢守護糧食安全底線;
大批高原夏菜借助氣候優勢長勢喜人,充實著全國各地的「菜籃」;
曾經不生寸草的沙地裡,沙蔥、羊肚菌等成為了致富的「金鑰匙」;
從前家家戶戶放養肉羊發展成肉羊養殖產業鏈,走入了全國市場;
武威市處處湧動農業發展的活力。
曾經的「米糧川」如今不僅米糧滿倉,還是中國肉羊之鄉、蜜瓜之鄉、人參果之鄉,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高原夏菜之鄉……這一個個閃亮的頭銜,宣示著武威農業發展的成績,也蘊藏著武威市夯實產業安全根基,大力發展出武威農業發展的成績,也蘊藏著武威市夯實在安全基礎、發展糧食及發展糧食發展富生新農化工業基礎、發展糧食及農業發展水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
近年來,武威市大力推動高標準農地建設,在省農業農村廳等最新公佈2024年全省高標準農地建設評估結果中,武威市再次入圍全省4個激勵市,古浪縣、涼州區再次入圍全省10個激勵縣;武威羊、豬飼養量及設施瓜菜、食用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所轄三縣一區均為全省肉羊產業大縣,涼州區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肉牛產業大縣;全市農業增加值連續11年穩居全省第一位。
曾經的“涼州不涼米糧川”,正在加速建設西部現代寒旱農業示範區,由傳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夏忙時節,本報訪談小組走進武威的田間阡陌、沙漠戈壁,探索農業增加價值連續11年領跑全省的發展密碼。
密碼一:「化零為整」 良田糧用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數據顯示,2024年甘肅省糧食總產量1,296.11萬噸,而武威市則用不到全省6%的糧播面積貢獻了10%的糧食產量。
如此的「超水平」發揮,奧秘何在?
行走在武威市涼州區的田野間,道路兩旁是廣闊平整的良田;田與田之間,是縱橫交錯的溝渠、平坦寬闊的機耕路、現代化的灌溉設施。
這裡的田,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又大又現代」。
涼州區平整連片的高標準農田。
涼州區農業開發計畫服務中心主任趙建林告訴記者,近年來涼州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田塊整治工程,將過去零散分佈的“巴掌田”,變成集中平整的“整片田”。 2019年以來,涼州區累計興建高標準農地81.05萬畝。
這樣的高標準農地改造在武威市全面鋪開。透過實施土地平整、地力提升、節水灌溉等綜合性工程,形成了「田成片、池有蓄、水連通、旱能灌、路相連、林成網、田園美」的高標準農地建設體系,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地339.58萬畝,佔永久基本農地的59.3%。
萬畝良田,重在糧田。
「良田糧用,良田良用」。武威市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術戰略,堅決築牢糧食安全根基。今年,全市糧播面積239萬畝,糧食種植面積佔全市高標準農地面積的70%。
入夏,武威市的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正蓄力生長。
在古浪縣各小麥種植基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正在搶抓農時,進行「一噴三防」工作。
正值小麥生長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對水分、養分需求增加。 「一噴三防」飛防作業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微肥等混配劑噴霧,幫助小麥防病蟲害、防乾熱風、防倒伏,確保小麥正常生長、正常孕穗灌漿、增粒增重。
在涼州區發放鎮下沙村優質馬鈴薯示範基地,5,578畝馬鈴薯長得喜人。
這個基地實行「農戶+基地+公司」的現代化種植模式,統一供應優質種薯、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優化供應鏈,實現了源頭有保障、種植標準化、規模優勢降成本。
發放鎮黨委書記王文東說,“基地由甘肅盛世碩豐農業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種植,主推品種為甘農薯7號,畝均產量可達5噸,畝均收入比之前提高了七八百元。”
記者在大片農田裡看到的“現代範兒”,正是高效節水的農業技術體系。
「武威在農業發展上最大的劣勢就是缺水,所以我們把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生物節水和管理節水深度融合,普及推廣膜下滴灌等高效農田節水技術311萬畝,建構了高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如高標準農地小麥玉米展期間作水肥化木業化水節化水節化水基節增紅節。
大力推廣良種、良機、良法,用心精耕細作。在農機裝備方面,武威市有效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市農業機械擁有量61萬台,農機總動力383.2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了87%。
同時,武威市建成現代製種基地27.9萬畝,建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60個,引進推廣「四新」計畫207項,申報省市農業科技計畫63個,培育出的「武農科1號」被認定為甘肅主推玉米品種。
密碼二:以「患」為利「特」字當家
武威,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沙,過去一直是武威農業發展的大患。
為了防沙保田,武威提出了「南護水源、北固風沙」的思路,全力守護中部綠洲地區的農業發展與人民生活。
在與沙的博弈中,武威市寸步不讓。 「十四五」以來完成治沙造林129.5萬公畝,封沙育林草29.5萬公畝。
在與沙的博弈中,武威市以“患”為利,“沙裡淘金”,在沙中種出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發展特色產業。
走進位於民勤縣大壩鎮八一村的沙蔥種植基地,溫室栽培、露地栽培、拱棚栽培的沙蔥鬱鬱蔥蔥。近日,露地沙蔥已陸續進入採收期,在全國各地的餐桌上,都有可能吃到這種來自沙漠的美味。
大壩鎮鎮長李財元介紹,大壩鎮現在有溫室沙蔥700座、露地沙蔥3000畝、拱棚沙蔥50座,全鎮600多戶農民在種植沙蔥。
沙蔥,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生長在沙漠中的植物。這種小小的綠色植物,根系發達,用水量極少,在沙漠中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還有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正是看到了沙蔥獨特優勢,民勤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沙蔥人工馴化和栽培。
思路一變沙生金。如今民勤縣沙蔥種植覆蓋14個鎮,種植面積達1.5萬英畝,綜合產值突破2億元。
沙蔥,不僅是民勤的特色產業,也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據了解,當地的日光溫室棚沙蔥棚均產量5,000公斤以上,棚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露地沙蔥畝均產量5,000公斤以上,畝均收入達2萬元。
民勤的沙地裡,長出了綠油油的希望;而古浪縣的沙地裡,撐起了一個個致富的「小傘」。
盛夏時節,古浪縣的最高氣溫仍維持在攝氏20度以上。走進古浪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範基地的日光溫室,只見一朵朵羊肚菌破「沙」而出。
工人們正在採摘羊肚菌。
與沙蔥相似,羊肚菌不僅喜沙,而且喜寒涼。
古浪,正好滿足這些條件。
「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土壤無污染、病蟲害少,加上日光溫室保溫性好,種出的羊肚菌品質好。」古浪縣博裕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發凱告訴記者。
目前,古浪全縣共有種植羊肚菌的日光溫室400座,為全縣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黃花灘移民區及週邊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變劣勢為優勢,天祝縣也以同樣的思路在發展特色產業上找到了高原夏菜這條「賽道」。
在天祝縣石門農業產業園高原夏菜育苗中心內,一座座日光溫室鱗次櫛比,平整連片的菜地裡,萵筍、荷蘭豆、西藍花等高原夏菜長得喜人。
天祝縣石門農業產業園區高原夏菜育苗中心。
韓珏是天祝富盛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今年是他來到天祝從事高原夏菜種植的第23年,他見證了天祝高原夏菜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程。
「天祝海拔高、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蔬菜生長週期長,口感好、品質高。」韓珏告訴記者,公司流轉了2000多畝地種植高原夏菜,從剛開始嘗試種植荷蘭豆、萵筍,到逐漸增加西藍花、娃娃菜等品類,年銷高原
一直以來,天祝縣的農民多種青稞,收益遠遠不及高原夏菜。
「以種植面積較大的萵筍為例,一畝萵筍可以賣8000至1萬元。蔬菜採收完之後,溫室還可以換茬種植白草莓,每棚白草莓可以賣到3萬元。」韓珏介紹。
近年來,天祝縣持續推動高原夏菜產業發展,2024年種植高原夏菜17.2萬畝,畝均產值7160元;今年全縣高原夏菜種植面積達18萬畝以上,預計產量可達44.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可望超過12億元。
高原夏菜長得喜人。
從與沙抗爭到與沙共生,從變氣候劣勢為種植高原夏菜優勢,在武威,像這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例子還有很多。
武威市立足區域資源禀賦,提出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其中,沿山特色產業帶以高原夏菜、藜麥、食用菌、白犛牛等為主,沿川特色產業帶以設施農牧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沿沙特色菜帶以戈壁農業特色產業帶以設施農牧業和農產品精深用林生草園特種植物。此外,大力發展以「牛羊豬禽果菜菌草」為主導,以藜麥、中藥材等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
2024年,全市蔬菜、食用菌產量分別為324.2萬噸、12.2萬噸,牛、羊、豬、乳牛存欄量分別達到76.5萬頭、655.6萬隻、90.2萬頭、11.8萬頭,產業規模持續維持全省領先優勢。
密碼三:技術賦能「鏈」上發力
走進古浪縣八步沙羊產業鏈服務中心,這裡車來車往、生意紅火。膘肥體壯的「古浪羊」經過過磅、檢疫等手續之後,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古浪縣八步沙羊產業鏈服務中心。
肉羊養殖是古浪縣的傳統產業。這裡的鹼性飼草、祁連山冰雪融水,餵出了肉質鮮嫩、香而不羶的古浪肉羊。
近年來,古浪縣將先進的技術、概念融入羊產業發展中,羊產業發展加速提質增效。
首先是養殖規模告別了「小打小鬧」。
以前農戶養羊,都是零星養殖,規模小、防風險能力弱。古浪縣推動規模養殖,建起了黃花灘鎮金灘羊產業園。這樣一來,羊住進了養殖暖棚,暖棚聚成了羊產業園區。如今,全縣累計建成養殖暖棚22萬餘座,建成萬隻羊場15個、千隻羊場540餘個,打造規模養殖場(戶)近4,200個。
其次是「羊十條」給養殖戶吃下了定心丸。
古浪縣畜禽檢驗檢疫中心主任趙濤告訴記者,去年,隨著《古浪縣2024年促進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若干扶持意見》的出台,養殖示範點建設獎補、種羊獎補、價格臨時獎補、飼草料獎補、風險防控獎補、貸款貼息獎補息等10項扶養政策,擴大了大企業扶養規模的高度扶養。
「古浪羊」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更重要的是,古浪肉羊的銷售連上了全國的市場。
古浪縣搭建了羊產業鏈線上交易平台,羊肉當日均價、交易數據、獎補公告等資訊一目了然,養殖戶可透過平台發布售羊資訊。古浪縣還活躍著幾十名“羊經紀人”,他們是養殖戶和買方的連接“紐帶”,通過對接買賣雙方需求,實現線上磋商、達成交易意向後,在線下進行實體交易。趙濤告訴記者,許多外地客戶不能現場進行交易,可在線上平台透過經紀人與賣家進行對接磋商。這樣一來,養殖戶不用再去找市場,市場也不用找養殖戶,而且有相關部門全程監管,交易方便又有保障。
今年,古浪縣再次升級完善的“羊十條”,圍繞標準化無抗養殖場(戶)創建、良種擴張、平台交易、疫病防控、智慧養殖場(小區)等涉及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切身利益的方面提供獎補,給群眾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支持和紅利。
短短幾年間,古浪的羊越養越多,全縣肉羊存欄量360萬隻,年出欄量540萬隻,存、出欄量連續五年穩居全省第一。
古浪的羊生意也越做越大,年交易額達80億元,全縣正努力打造百億級產業群聚。
如果說是現代的養殖技術、行銷模式帶火了「古浪羊」;那麼在與古浪相鄰的天祝縣,是「一條鏈」帶動了夏季菌菇養殖的大市場。
天祝的菌菇產業發展,源自於「時間差」。
進入夏季後,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升高,超出菌菇的適合生長溫度,市面上菌菇供應不足。而天祝縣海拔高,夏季氣候冷涼,其他地方種不了菌菇時,天祝的菌菇正好上市。
近年來,天祝縣投資4.43億元建成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高原食用菌基地,引進龍頭企業興建了6個食用菌產業園區。
天祝縣高原食用菌基地,3000座食用菌大棚整齊排列。
在基地裡,3,000座食用菌大棚整齊排列,水、電、冷鏈物流等附屬設施配套齊全。這裡實行「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附近群眾流動土地、進棚打工,也成為了菌菇產業發展的受益者。
從一株株小小菌絲培育、到製成食用菌產品,天祝縣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基地目前已經形成了集菌種培育、菌棒生產、種植、採收、烘乾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現代食用菌產業鏈條。」天祝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主任劉國棟介紹說,由食用菌研究院負責菌種引進和培育,產業鏈負責生產菌棒,合作社和農戶負責採收,龍頭。此外,天祝縣也引進企業進行香菇醬、食用菌罐頭等產品的加工生產。
“我們還在持續引進上下游企業,目前正在建造的有分揀包裝企業,未來還想在提取食用菌蛋白等方面做出新的嘗試。”劉國棟說,“我們想讓這條產業鏈延伸得更長。”
農戶查看菌棒長勢。
近年來,武威市依托鄉村產業基礎優勢,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全市聚力打造了以「牛羊豬菜菌」及糧食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
此外,全市也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8家,組成農民專業合作社6715家,發展家庭農場9054家,實現了每個主導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都有農戶深度參與,形成了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互利共贏的聯帶農機制。
提到武威的農業,越來越多的品牌耳熟能詳:「民勤蜜瓜」「天祝白犛牛」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4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涼州黃白花牛肉、民勤人參果、古浪羊羔肉、天祝藜麥等12個農產品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天祝白犛牛、民勤肉羊等5個區域農產品及聖雪臣祥食用菌、一年一穗藜麥等44個企業商標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名錄;「涼州農鮮」入圍2024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名單。
農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不僅實現了產出好品質、創造好牌子、賣出好價錢,也讓武威農產品美譽度越來越高。
如今,武威市不斷挖掘寒旱氣候條件下農業發展的潛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優勢產業,加快建設西部現代寒旱農業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完善,農業生產規模、品質、效益穩步提升,走出了一條符合區域實際的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發展之路,讓「涼州不涼米川」處處展現出農業優質發展的農業豐景。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