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兩岸譜牒映血脈-六月六日共曬同源根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7-01 | 1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譜牒千秋史,家族萬世根。”6 月 30 日,武平百家大院彩旗飄揚,鼓樂悠揚,海峽兩岸首屆六月六曬(賽)譜交流會在此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姓氏宗親代表、專家學者近 200 人齊聚一堂,以譜為媒,共曬家族記憶,共敘血脈親情,共同翻開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篇章。



活動現場,古樸的百家大院庭院內,一張張長桌上整齊陳列著兩岸各姓氏族譜,泛黃的紙頁、工整的字跡,承載著千年家族記憶。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常務理事周書文,臺北家譜中心主任潘慧玲,武平縣委常委、縣海聯會會長汪洋等嘉賓共同出席開幕式,見證這場跨越海峽的文化盛會。



周書文受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俞傑會長委託致辭時,目光深情地掠過展臺上的族譜:“福建是臺灣宗親和海外僑胞的重要祖籍地,每一本族譜都是兩岸血脈相連的鐵證。” 他強調,挖掘兩岸姓氏資源、展示中華文化根脈,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希望以曬譜為契機,讓遷出祖地的宗親常回家尋根謁祖,讓族譜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綻放光彩。”

 

汪洋在開幕詞中語氣堅定:“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每一個姓氏背後都是割捨不斷的親情。” 他宣佈活動開幕時,現場掌聲雷動,各族譜持有者小心翼翼展開珍藏的譜牒,陽光灑在 “世系圖”“遷徙記” 上,仿佛讓百年前的家族故事重煥生機。“以譜為橋,我們要讓兩岸文化基因代代傳承。” 汪洋的話語引發全場共鳴。

 

曬譜論牒:一紙族譜照見千年同源-

曬譜儀式上,兩岸宗親代表輪流介紹族譜淵源。臺灣宗親邱女士捧著泛黃的《徐氏宗譜》眼眶濕潤:“200 多年了,我們終於在大陸找到祖先舊居。問路時陌生鄉親那句‘吃過了嗎’,讓我瞬間明白什麼叫血脈相連。” 她的尋根故事讓現場不少人紅了眼眶。

 

評審環節中,璜溪雷氏宗譜以完整的明清世系記載斬獲 “最佳歷史傳承獎”,平遠濟南林氏族譜因保留康熙年間原刻版獲 “最佳古籍傳承獎”。當評委展示臺灣徐氏宗譜中 “祖籍福建武平” 的記載時,兩岸宗親自發鼓起掌來-這正是“兩岸一家親”的鮮活注腳。

 

數字尋根:科技賦能文化傳承新篇-

活動現場,“兩岸數位化尋根尋親系統”正式啟動,大螢幕上即時滾動的族譜資料庫讓臺胞林先生驚歎:“用手機掃碼就能比對世系,以後尋根再也不用大海撈針了!” 該系統整合兩岸 500 餘部族譜數據,通過 AI 技術匹配宗親資訊,為數字化時代的文化傳承開闢新路徑。

 

臺北家譜中心主任潘慧玲撫摸著一部清代族譜感慨:“臺灣 500 萬客家人中,70% 祖籍在福建。曬譜不是曬舊物,是曬我們共同的文化 DNA。” 她帶來的《漳州楊氏宗譜》中,“渡臺開基祖” 的記載與大陸族譜完全吻合,成為兩岸同宗的鐵證。

 

文化聚力:從百家大院到心靈契合-

武平作為客家祖地,已構建 “一心三區”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活動期間,宗親們漫步中山百家姓古鎮,在 “林氏家廟”“周氏宗祠” 前駐足合影,聽當地老人講述祖先渡臺故事。當兩岸孩童共同在族譜拓片上按下手印時,傳統文化的種子已悄然播撒。

 

“曬譜曬的是根脈,賽的是傳承。”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專家蔡幹豪望著滿院族譜感慨,“武平讓百家姓文化活了起來,這對兩岸融合發展是最深厚的根基。” 夕陽下,兩岸宗親共同將族譜收進樟木箱,箱蓋上 “兩岸同源” 的銅匾在餘暉中熠熠生輝。



從泛黃的譜牒到數位化的資料庫,從古老的曬譜習俗到創新的文化交流,這場跨越海峽的譜牒盛會,不僅曬出了家族千年記憶,更曬出了兩岸同胞 “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的文化認同。當六月六的陽光照亮武平百家大院,一幅以文化為橋的兩岸融合新圖景,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