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要說現在什麼詞火,非「鄉村振興」莫屬,感覺路邊大媽遛狗嘴裡都能蹦出來幾句「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生活美著咧」。
你有沒有發現,近幾年,無數城里人開始羨慕起農活、田園、炊煙,新農村一不小心就成了時髦詞兒。
但你真以為鄉村振興就是拍兩張田野照片、搞點網紅小攤嗎?
說穿了,大城市的範兒和小村裡的煙火氣,能不能合體、怎麼合體、合體後能否雙贏,這事兒,可不簡單。
這不,7月26號的西安高新區就來了場看似「高大上」實則接地氣的考察活動。
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帶隊鄭重其事地跑到田間村道,踩泥巴、問家長里短——你說他是像徵意義,咱不反對,你要說他沒料,誰敢拍胸脯保證?
光大佬一個頭銜就一籮籃:萬科創始人、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人……還有常年戴著微笑的郭兆斌(這位據說深圳本地圈子很硬核),再加上一眾領導幹部,陣勢很大。
去哪裡的村?柳魯新村、北大村,其實光聽名字以為是高考狀元札堆地兒。
結果一進村,全是新農村的畫風──不是蔬菜大棚就是粉牆黛瓦,舊貌換新顏,說起來讓人眼饞。
不過,咱都知道走馬觀花不是目的,這群人來可不是單純拍合照曬朋友圈的。
考察團的重點都摁在三個字上:變化。
他們盯著產業培育,直問──村裡到底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活兒」?
有啥能成為大家飯碗的買賣?
再說人居環境,不是走過場查查蹲廁就了事,而是真真切切關心「咱自家人能不能住得舒坦」。
到文化傳承,人家問的不虛空,“你們村有啥老字號的東西沒?”
民俗、傳說、曲藝,這些村裡的根和魂,他們問得比城裡文藝青年來勁多了。
一邊摸底,一邊規劃。
考察團和高新區的官員、企業界代表們嘮的可都是“村子的未來”,不是紙上談兵。
他們聊到未來發展藍圖、怎麼產業融合、公益基金會模式能不能幫老百姓實打實地收益。
這麼回事,簡單說,就是:不是忽悠你今年修個水泥路就完事,是琢磨著以後每家每戶都能搭上快車。
「千萬工程」這詞一聽就拗口。
其實人家是在拿浙江那套經驗在高新區複製加碼,意思是可持續、系統性、接地氣。
試辦村先乾起來,幹好了其他村跟著走,別一下子眉毛鬍子一把抓。
說白了,這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還挺像當年那句老話:讓一部分村先富起來,後面帶大家一起飛。
「政企社協同」,這個詞聽得人頭皮有點發麻,但落下來就是政府搭平台,企業投資源,社會組織和公益基金會補短板,誰都不是吃瓜群眾,每個角色都要出力。
有錢的出錢,有點子出點子,有時間出力氣,像拼圖一樣,缺啥補啥。
有人會說,這樣的考察是不是打工送溫暖,實際意義有幾分?
坦白講,嘴上無憑,光講情懷那不牢靠。
可是,你瞧西安高新區的算盤──總結考察團所有建議,梳理清楚,能落地的統統推進
政企社聯合作戰,推動優質資源往下沉,打造標竿示範村,然後再一村帶一村、一片帶一片,才靠譜。
別小看這次拜訪,有種「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新味道。
當大企業、社會力量、政府一級下場,即使是小村子也瞬間被賦能——資源向下倒流,資金、人才、點子、科技全往村里鑽,試問不改變都難。
回頭細品,鄉村要的是啥?
其實無非兩個字:活力。
小村原本被說得快“人去屋空”,年輕人都往城裡跑,剩點老弱婦孺守著幾畝地,沒希望,沒盼頭。
但現在,咱們看到大佬們帶著資源下鄉,人才培訓、產業嫁接、文化活化,還有一茬的公益活動。
村人能守住老傳統還能賺到新錢,這才是雙贏,甚至多贏。
就拿柳魯新村和北大村來說,這些年搞什麼?
生態農業、農村電商、民俗項目,弄得風生水起。
不只本地小夥有了活幹,打工妹都能接單子,市府人還反向跑村子裡搞休閒、看表演。
錢流來了,人回來了,氣氛有了,一根稻草都能挑起千斤重。
當然話又說回來,聲音大了,事兒更要務實。
社會各界參與不是搞面子工程,關鍵在於真刀真槍的協作。
例如企業不能光賺吆喝,還得帶頭搞點真技術、帶點資金和訂單下去。
政府角色也別老當裁判,該下場當運動員就得下場。
至於公益組織,花樣創新才有意義,要真心用人心串聯資源,少點套路多點真抓實幹。
你想啊,一群本地人,外地來的投資商,再加上不斷創意的新農人,如果合作好,別說小村新貌,每年都冒出“網紅村”,變成大西安的新生態樣本都不是夢。
說到“政策紅利”,不少農村人聽得一頭霧水,實際就是有好政策你得讓老百姓用得上。
土地產權、信貸支持、人才返鄉創業這些都得落到家家戶戶。
拼一把勁出政企社社會三桿槍,大家同心幹,村裡以後的風景線才不是畫在PPT裡的。
你看現在,有些村看似幹得很漂亮,但等團隊一撤,馬上打回原形。
所以,最穩的法子,還是本地培養帶頭人,把成長的土壤留下,把主心骨培出來。
說到底,“引進”就得“留下來”,不能光你說你的,我幹我的,合作要有“粘性”。
否則鄉村振興就是一場表演秀,散場啥都沒剩。
再換個角度想,成不成功,是不是要全靠外在力量?
村人得是真心融進來,產業佈局得接地氣,老百姓願意改變,公益資源才有用武之地。
要是啥都靠「上頭條」的資源,誰能包醫百病?
這回高新區的態度很務實:建議往實處做,專案往深處鑽,新舊模式結合來,願試錯更願總結經驗。
只要有一顆「長期主義」心,不貪快,只想穩定提升,西安新農村不光有面子還得有里子。
說了這麼多,其實鄉村振興這盤棋,遠遠沒到終局。
柳魯新村和北大村,今天是範本,將來還要一撥撥複製、創新、升級。
鄉村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堡,誰都不能拍胸脯保票,但一起下場用心搞,總比站在邊上喊兩聲「加油」強百倍。
咱們普通人也別光當“鍵盤俠”,多點耐心、關注與理解,也許下回哪個週末,能帶著孩子去鄉下溜達一圈,也算為鄉村振興注了一道溫暖流。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