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寧夏隆德郡:仲夏田間豐收景鄉村振興譜新篇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8-04 | 143 次浏览 | 分享到:

清晨的露珠還掛在張程鄉的青貯玉米葉尖上,幾個老農蹲在地頭,粗糙的手指撥弄著壯實的莖葉,黝黑的臉上笑出褶子。


這可不是普通的玉米田,10萬畝青貯玉米在六盤山下連成綠海,專給乳牛當"營養餐"。隆德縣的農民早就不靠天吃飯了,他們把"藏糧於地"玩成了產業鏈——玉米餵牛、牛糞肥田,連馬鈴薯都搞起了深加工。



觀莊鄉的冬馬鈴薯長勢正旺,綠油油的秧苗鋪滿山坡。往年這時農民該發愁銷路,如今縣內建起澱粉加工廠,每噸收購價高出市場兩成。村支書老馬盤算著:"種三十畝土豆,年底能換輛小轎車。"這種底氣來自縣裡推行的"三個不減"政策,耕地面積、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必須只增不減。



六盤山區的氣候原本種啥都難高產,現在反而成了特色農業的招牌。晝夜溫差大種出的馬鈴薯澱粉含量高,做成粉條筋道爽滑。去年有網紅帶貨直播,兩小時賣空整個村莊的庫存。年輕人開始回流,95後小夥王磊承包百畝地搞訂單農業,手機一點就能查看土壤濕度。


爭議聲一直沒斷過。有人覺得鄉村振興就是搞形象工程,花架子多於真金白銀。網友"西北老農"在抖音評論區懟得最狠:"光種地能賺幾個錢?不如出去打工!"點讚最高的回复卻算了一筆賬:一畝青貯玉米收入1500元,比打工自由,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最新消息是縣內正在申報"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準備把冷涼蔬菜和中藥材也納入產業鏈。隔壁涇源縣已經派人去取經,想複製這種"土裡生金"的模式。但隆德人心裡清楚,關鍵在於把小農戶綁上產業鏈,光靠補貼成不了氣候。


田間地頭的三輪車上架著直播設備,戴草帽的大嬸正用方言講解怎麼辨別優質馬鈴薯。這種畫面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如今卻成了鄉村振興考核的加分項。連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都跑來研究,說這種"生產+加工+文旅"的融合路子,才是山區農業的破局之道。



質疑的人永遠在算經濟賬,支持的早就算清了民生賬。當城裡人抱怨菜價貴時,隆德的蔬菜直通車已經開進銀川社區。那些說農民不懂市場的人該來看看,這裡的合作社連期貨對沖都玩得轉。


六盤山上的雲朵壓得很低,彷彿一伸手就能扯下一片。山下的村莊卻再不是舊模樣,水泥路通到每戶門口,快遞車每天準時出現在村口小賣部。鄉村振興到底是不是花架子?地裡的玉米稈知道答案,村民的存摺知道答案,直播間不斷跳動的訂單數量也知道答案。這種日子,值不值得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