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兩岸客家根脈相連-上杭以文化為橋促融合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8-03 | 191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為臺灣客家鄉親重要的祖籍地之一,福建省上杭縣近年來憑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與紅色歷史傳承,成為連接兩岸情感的重要紐帶。這座兼具"紅色聖地"與"客家古邑"雙重身份的縣域,正以開放姿態向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客家鄉親發出"回家"的邀約。



客家祖地“族譜為證,血脈相連”-坐落於上杭縣的客家族譜博物館,2024年8月新晉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這裏珍藏著190多個客家姓氏的3千餘部族譜、2萬餘份契約,清晰記載著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開基創業的歷程。其中,清代民國客家祖地族譜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兩岸客家人共有的"家族記憶庫"。




開館以來,博物館已接待超六百萬全球客家鄉親,多次參與海峽論壇、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活動,並三度赴臺舉辦族譜展,為臺灣客家人尋根問祖提供了權威依據。正如許多來此尋根的臺灣同胞所言:"一翻開族譜,兩岸同宗同源的血脈親情便一目了然。"




在瓦子街,這片客家人遷徙上杭定居的發源地,經修復後重現了客家古街風貌。街區內,上杭孔廟、太忠廟、丁狀元舊居等歷史建築錯落有致,既保留了客家建築特色,也見證了客家人崇文尚武、愛國愛鄉的精神傳承。清代武狀元丁錦堂保衛海疆的事蹟,至今仍是兩岸客家人津津樂道的驕傲。



紅色記憶:上杭不僅是客家祖地,更是彪炳史冊的紅色聖地。1929年,古田會議在此召開,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再次選擇這裏,賦予紅色基因新的時代內涵。革命戰爭年代,上杭1.5萬人投身革命,走出27位開國將軍,5942名烈士用生命鑄就了不朽豐碑。

 

這份紅色記憶,同樣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近年來,不少臺灣遊客專程來到上杭,在古田會議會址感受歷史脈動,在革命烈士紀念館緬懷先烈,理解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艱辛歷程。連續四屆獲評"全國雙擁模範縣"的上杭,正以紅色文化為媒,讓兩岸同胞在共同的歷史記憶中增進共識。



如今的上杭,不僅守護著文化根脈,更在發展中煥發新活力。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7%,主要流域水質100%為優質水,獲評"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美縣域",為客家鄉親保留了宜居宜遊的"生態福地"。

 

產業方面,上杭聚力打造"中國銅都""福建鋰都",縣屬國企紫金礦業躋身《福布斯》全球上市2000強第251位,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556.8億元,多項經濟指標位居福建全市第一。這份發展成績單,為兩岸客家企業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從族譜裏的家族印記,到瓦子街的生活氣息,再到紅色土地上的時代新篇,上杭正以文化為橋、以發展為翼,期待與臺灣客家鄉親共同續寫"同根同源、共榮共生"的新篇章。正如當地民眾所說:"無論身在海峽哪一端,上杭永遠是客家兒女的心靈家園。"



中華農業報 記者 游清一  龍岩/上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