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蟬聲如織。走進臨沭縣臨殲街道西盤村的移動菇房,濕潤的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菌香。村民胡順天彎腰查看菌包的生長情況,鋼架上層層疊疊的平菇像一把把撐開的小傘,在昏暗的菇房裡泛著溫潤的光澤。 「你瞧這菌包,看著不起眼,裡面可藏著寶貝。」胡順天輕輕掰開一個菌包,露出淡黃色的培養基,「這些主料都是附近收儲點送來的秸稈,經過我們這'蘑菇工廠'一加工,廢秸稈就變成了金疙瘩。」

在菇房角落,工人們正將採收後的菌渣裝車。這些黑褐色的廢棄物即將開啟「重生之旅」—運往5公里外的有機肥廠。胡順天笑著說:“以前秸稈燒了污染空氣,現在走一圈又回到地裡,這叫'秸稈—蘑菇—肥料—莊稼'的生態圈。”
近年來,臨殞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建設秸稈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建設秸稈、畜禽糞便、廢棄地膜3大回收利用體系,縣、鎮、村一推進“秸稈生菇”“糞共污造肥”“種養互贏”三大循環模式,帶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促贏、生態提升、全面促進生態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健康促進生態效益、生態促進生態效益、生態促進、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根據臨沭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高詳介紹,在村級層面,該縣推行「靈活收儲+自堆自用+就近還田」模式,培育166個村級利用主體,實現農戶自產自用小循環;鎮級層面,依托14個規模化處理中心,建構區起「建築業工作」單位生產能力;層面,重點興建30處秸稈收儲場、14個糞污處理中心、10個廢棄農膜回收站,培育16家食用菌生產企業、5家有機肥龍頭企業、1家廢舊農膜無害化處理中心,年處理秸稈20萬噸、糞污30萬噸、農膜800噸,建構起覆蓋全縣、運作高效的產業大循環體系,實現了農業資源利用和廢棄物排放的「一增一降」。

在鄭山街道的久億源農業生態科技公司,變糞為寶的「魔術」每天都在上演。週邊養殖場的畜禽糞便被源源不絕地送到這裡,進行無害處理發酵。 「現在養殖場的糞污可是搶手貨。」公司相關負責人王田得向記者介紹,收集來的畜禽糞污透過發酵與海藻萃取物混合,每年可為企業生產海藻有機肥1萬餘噸,實現產值900餘萬元。在玉山鎮,中新農業的「分子膜發酵」技術更讓人稱奇。該公司透過積極研發新製程、新技術,制定堆肥新標準,研發新型施肥機械及發酵裝置,成功開發出「生物+分子膜」靜態好氧發酵有機廢棄物處理體系,透過收集處理週邊養殖場糞污,年可生產有機肥料1萬噸。

聚焦覆膜面積大、地膜回收難的痛點,臨沭縣精準鎖定花生地膜回收關鍵領域,找準花生地膜分離技術瓶頸,引入市場主體研發出花生地膜分離揉絲機。玉山鎮地膜臨時回收點負責人劉佃波介紹,從第一代設備除膜率不足60%到第四代達95%以上,花生秧膜分離揉絲機的投入使用徹底告別了人工分離地膜的時代。在臨沭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成捆的廢棄地膜在這裡進行無害化處理,年處理能力達800噸以上,推動廢棄地膜變廢為寶,為全縣循環農業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臨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帳:去年全縣3.5萬噸秸稈「長出」2億元蘑菇產值,10萬噸糞污轉化出6萬噸有機肥原料。
夕陽西下,西盤村的菇房又迎來一批新菌包。胡順天哼著小調幫菌包噴水,細密的水霧中,新一茬平菇正悄悄探出頭來。這些從廢棄物中重獲新生的生命,正在臨殲大地上寫上循環農業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