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農改場表示,「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可結合自動溫濕度監控及鼓風機控制,智慧控溫控濕,減少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確保堆肥品質且能於3個月內完成。
為推動農業剩餘物質資源化,打造資源永續循環世代,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3項循環技術: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連續通氣堆肥裝置及生物炭爐集煙裝置,將校園落葉、農場菜葉格外品及果園修剪枝條轉化為綠色產品,打造環保又經濟的循環模式。
桃園農改場場長王毓華表示,此農改場轄區中有許多學校、農場及果樹,因此可能出現校園落葉無處堆放,焚燒產生空污、農場菜葉格外品產生氣味,甚至是果樹枝條去化不易等問題,如何處理農業剩餘資源資材是一大重點,因此推動「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連續通氣堆肥裝置」及「生物炭爐集煙裝置」3項循環技術。
桃園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葉永銘說明,首先,校園落葉傳統堆肥需花費1年以上完成,而「智慧通氣保溫堆肥裝置」可結合自動溫濕度監控及鼓風機控制,智慧控溫控濕,堆肥溫度可達高溫70℃,減少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確保堆肥品質且能於3個月內完成,目前約有20個單位使用。
「連續通氣堆肥裝置」則適用於菜葉格外品,設備體積小,於農場邊角不佔空間,好氧發酵及保溫性能,促進分解加速製成堆肥,在1.5個月就能完成,又能減少臭味與蚊蟲滋生問題。
葉永銘進一步指出,果樹枝條處理,可透過「生物炭爐集煙裝置」進行炭化再利用,生產生物炭過程中能有效收集外逸的煙塵,降低PM2.5排放,有利於控制空氣品質,整套設備可移動,降低枝條集中運輸成本,所產生物炭可用於土壤改良材料,或是製作除濕包等生活用品,創造高值化循環效益。
桃園農改場表示,這3項循環農業技術已落實於校園、農場及果園等場域,讓學校及青年農民都能受益,提升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率,也為永續農業提供解決方案。未來將持續結合食農教育、學校與示範場域參與,讓循環農業融入生活,落實淨零碳排的願景。

桃園農改場指出,「連續通氣堆肥裝置」適用於菜葉格外品,設備體積小,具好氧發酵及保溫性能,促進分解加速製成堆肥,又能減少臭味與蚊蟲滋生問題。

桃園農改場研發3項循環技術,將校園落葉、農場菜葉格外品及果園修剪枝條轉化為綠色產品,打造環保又經濟的循環模式。

桃園農改場表示,果樹枝條處理,可透過「生物炭爐集煙裝置」進行炭化再利用,可用於土壤改良材料,或是製作除濕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