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北京種業碩果閃耀推動首都農業邁向新旅程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17 | 168 次浏览 | 分享到:

種業作為農業的“晶片”,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也是推動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支撐。近年來,北京依托「農業中關村」的優勢資源,持續強化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加速打造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種業之都」。


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開幕式現場資料圖片


作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的重要平台,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以下簡稱種業大會)集中呈現了北京在現代種業、生物製造、智慧農業等多個板塊的創新成果,繪就了一幅首都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圖景。


匯聚創新成果展現首都種業新風貌


初秋九月,北京市通州區於家務鄉人潮湧動。種業大會展館內,玉米新品種整齊擺放,生物製造產品一一陳列,智慧農業裝備即時演示,參會專家、企業代表等熱烈交流,現場氛圍熱烈而充滿科技感。


北市單位選育、河北企業推廣的代表成果-「京科857號」資料圖片


走進農作物種子展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帶來的7個優勢品種成為焦點。其中,智慧品種「京科857」耐密抗倒、抗病性強,「京科501」適合機收,均有成為千萬畝級玉米大單品的潛力;「京科317」和「京科355」則兼具高產穩產與廣適性,正加速規模化應用;而「農科糯336」已連續三年入選全國農業主導品種,北京市推廣面積超過4萬畝,被農民親切地稱為「最好吃的玉米」。


「我們選育的200多個玉米品種已通過審定,推廣面積累計超3億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首席專家趙久然介紹說,此次展示的新品種不僅適應性強,而且品質突出,其中矮桿玉米可在高密度種植條件下仍保持高產穩定性,新型分子鑑定技術Maize6H-60K芯片檢測了頸分子檢測的頸分子。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王以中也表示,本屆大會不僅集中展示了新品種、新技術,也搭建起供需對接的平台。 “透過成果集中展示和現場簽約對接,不僅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也為北京'農業中關村'和'種業之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林果花草蜂種業也是北京種業重要組成部分,為建設綠色北京、打造「花園城市」做出重要支撐。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林場種苗管理處副處長沙海峰介紹:「以'市花'月季為例,它適應性強、花期長,一年三季開花,近年來在北京園林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我市已審定月季良種40個,本次重點展示的北京那波灣園藝有限公司自育的'首善之花',花色艷麗、香氣濃鬱,耐寒耐病,觀賞和推廣價值都非常高。


企業作為種業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積極與科研機構緊密協同,推動種業科研成果實現高效轉化與市場化應用。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宋維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種業企業在產業化推廣服務中肩負重要責任。我們不僅要把實驗室裡的優良品種轉化到田間地頭,還要承擔培訓農戶、服務產業的任務。北京的種業發展離不開科研、企業與農戶的共同努力。」


生物製造賦能農業發展開拓新賽道


在生物製造展區,一款以工業廢氣為原料發酵生產的乙醇梭菌蛋白格外引人注目。與傳統依賴土地和水資源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這項新型飼料蛋白原料不僅突破了資源瓶頸,還在營養價值上實現了躍升——粗蛋白含量高達80%以上,是豆粕的近兩倍,比魚粉還要高出15個百分點,目前已有4家商業化工廠投入運行,年產能已達2.32萬噸。


關於乙醇梭菌蛋白介紹


「生物製造突破了傳統農業對土地和水資源的依賴。」北京首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重陽介紹說,「我們展示的乙醇梭菌蛋白已獲得中國首張飼料原料新產品證書,目前已應用在水產、仔豬和肉禽的飼料飼料中。」除此之外,其他展區企業還帶來了生物製作的新型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細胞配合飼料中。


展區內的實體展示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生物製造的潛力——從新型飼料蛋白到生物農藥,從土壤改良劑到工廠化培育肉,北京在合成生物領域的探索已經涵蓋農業生產的多個環節。業內專家指出,生物製造為農業帶來了更綠色、更低碳的解決方案,也為首都農業永續發展拓展了新的成長空間。


智慧農業領航勾勒未來農業新圖景


在智慧農業與智慧裝備展區,前衛科技成果輪番亮相,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未來農業的圖像。中國科學院研發的智慧育種機器人吸引了無數目光。它能夠精準辨識番茄花朵,僅用15秒便能完成一次雜交授粉,將番茄育種週期從過去的5年縮短到1年,育種成本降低25%以上。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發的世界首台可自動巡航雜交授粉育種機器人。


「這台機器人已經在商業化溫室中穩定運行,並實現了零部件100%國產化。」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操介紹說,「透過生物技術築基,人工智慧賦能,再加上機器人勞作,我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智能生產模式。它不僅能大大提高新育種效率,為北京和全產生產效率,為北京和更多產的生產效率,提供更多優質。


北京「伏羲農場」指揮中心內的資料展示


同時,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重點打造的「伏羲農場」計畫也在通州區於家務鄉全面落地。計畫不僅建成了“土壤實驗室、種子實驗室、農機實驗室、技術成果展示大廳、智慧農業指揮大廳”等“三室兩廳”,還配套建設了百畝核心試驗田和千畝作業示範田。


「透過精準採集土壤、氣象和農作物長勢等數據,我們能夠實現糧食作物生產管理的智慧決策和智慧農機裝備的自主作業。」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管理處副處長艾龍強介紹說,「9月11日至14日,'伏羲農場'作為大會智慧農業與智能裝備板塊的核心內容對外展示,未來我們將繼續錨定打造'全國智慧農業應用場景頂級示範標桿'目標,持續做好項目優化提升和全面推廣應用。


在展區的另一側,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張玉成補充道:「目前我國農業數據底座建設仍存在數據採集規模小、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伏羲農場'計劃通過天、空、地、人、機多維度採集,實現農業數據的系統化積累。我們希望以北京節導的試點為重新生產,智能生產在農業節的經驗


「Go2四足機器人」在展會現場展示


智慧裝備展區同樣熱鬧非凡,無人駕駛拖拉機、智慧飼餵機器人等設備的動態演示同樣讓人眼前一亮,顯示了北京在農機裝備智能化領域的先行探索。


「從玉米新品種到分子育種技術,從生物製造的突破應用到智慧農業的場景落地,北京正在以紮實的科研實力和系統的產業佈局,為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區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北京將持續發揮「農業中關村」的示範引領作用,在新品種選育、成果轉化、智慧農業應用等方面不斷探索和突破,加快建設具有區域帶動力、全國引領力、國際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