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宗親牽血脈-“閩臺船員驛站”暖鄉情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30 | 65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9月30日上午,廈門邊檢總站東渡邊檢站“閩臺船員驛站”內暖意融融,一場以宗親文化為紐帶的兩岸交流活動在此溫情上演。澳頭華僑聯誼會主席蔣永泰、廈門陳氏宗親代表陳護量與金門籍船長陳國璋、中華農業報副社長游清一、二副林福順等兩岸同胞齊聚一堂,在鄉音鄉情中續寫“兩岸一家親”的動人篇章。



活動伊始,在驛站志願者陳勇猛的引導下,兩岸嘉賓先後走進翔安區海翔碼頭展示廳與冷鏈貨倉。通過即時數據看板的動態呈現、工作人員的專業講解及與一線作業人員的現場交流,嘉賓們對閩臺航運“通得快、聯得緊”的發展態勢有了直觀認知。“從昔日的小舢板到如今的萬噸貨輪,碼頭的變遷正是兩岸貿易不斷深化的縮影。”金門船長陳國璋望著繁忙的作業場景感慨道。



這一景象背後,是廈門邊檢總站持續優化服務的堅實支撐。作為兩岸貿易的核心樞紐,廈門邊檢已實現對1.7萬餘艘往來閩臺船舶的7×24小時全天候通關服務,通過“一地辦證、全省通用”“全程網辦、智能速辦”等舉措,為閩臺航運要素便捷流動搭建起“高速通道”,而海翔碼頭正是這一服務效能的生動見證。


“沒想到在海峽對岸能遇到同宗宗親!”在驛站會客廳,當金門船長陳國璋得知志願者陳勇猛同為“潁川陳氏”後裔時,主動拿出手機展示家族族譜,兩位同胞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隨後,二副林福順分享了“西河林氏”的遷徙歷史與家風傳承,引發在場宗親代表的強烈共鳴,大家圍繞族譜修訂、宗祠文化、民俗延續等話題暢所欲言,現場氣氛愈發熱烈。



這種以宗親文化為切入點的交流模式,正成為兩岸融合的重要路徑。此次驛站活動通過深挖姓氏文化內涵,將抽象的“血脈親情”轉化為具體的情感共鳴,為兩岸民心相通注入了溫暖力量。東渡邊檢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宗親文化是跨越海峽的天然紐帶,這種根植於血脈的認同,比任何語言都更能拉近心靈距離。”

 

自成立以來,“閩臺船員驛站”始終踐行“服務+交流”的雙重使命,不僅為船員提供短暫歇腳、書籍閱覽等便民服務,更承接了政策解說、法律諮詢等專業支持,成為兼具溫度與力度的“海上之家”。此次活動正是驛站功能的進一步延伸-從基礎服務的“硬保障”升級為文化融合的“軟鏈接”。

 

這種升級與廈門邊檢促進兩岸融合的整體佈局一脈相承。近年來,廈門邊檢不僅設立“閩臺海員之家”提供鄉音普法等暖心服務,更聯合高校打造臺胞船員“培訓-考證-就業”新模式,累計助力246名臺胞獲發大陸船員適任證書。而“閩臺船員驛站”作為前沿陣地,正通過文化交流與實務服務的深度結合,讓“兩岸一家親”從理念轉化為可感可及的體驗。



活動尾聲,東渡邊檢站相關負責人透露,驛站將持續深化“宗親文化+航運交流”的特色模式,計畫聯合澳頭華僑聯誼會、兩岸宗親社團推出三大行動:一是開展“族譜對接進碼頭”活動,協助兩岸船員完成家族史料溯源;二是打造“兩岸航海文化沙龍”,邀請航運界宗親代表共話產業合作;三是組建“宗親志願服務隊”,為初次來廈的臺胞船員提供“一對一”適應指導。

 

這些舉措與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目標高度契合。從海峽兩岸航海文化交流活動的成功舉辦,到涉臺海事糾紛解決中心的創新設立,廈門正以多元舉措構建兩岸融合發展新格局。而“閩臺船員驛站”的探索,恰是這一格局中最生動的基層實踐-以宗親為線、以驛站為點、以文化為面,讓每一次停靠都成為一次情感的交融,每一次交流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潮起東南,情牽兩岸。在“閩臺船員驛站”的溫情燈光下,一張張笑臉、一聲聲鄉音、一段段宗親故事,正共同書寫著“親情紐帶更緊、融合之路更寬”的時代答卷。

 

中華農業報記者 游清一 廈門翔安報導

***“永誠譽臺灣青年創業基地”位於集美軟件園三期“羅普特科技園”A棟, 是專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就業搭建的重要平臺。基地位於廈門集美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基地積極為臺灣青年提供創業指導、政策諮詢、資源對接等服務,助力臺灣青年在大陸實現創業夢想。同時,基地也成為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促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增進友誼。***

基地地址:廈門火炬高新區軟件園三期鳳岐路188-1號717

服務專線:13205939068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