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灑在安徽某地的農業示範園區,一排排整齊的智慧溫室在田野間熠熠生輝,屋頂的光伏板靜靜運行,源源不斷地為這片土地註入能量。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傳統耕作為主、青壯年外流的「沉寂村落」。
改變,來自運鴻集團的一次落地式產業佈局。沒有高調宣傳,有的只是實幹與堅持。從一塊地、一座棚、一盞燈開始,運鴻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穩定的訂單和整套產業鏈支持,把一個個「空心村」變成了「希望田」。

與其說運鴻是在投資農業,不如說是重建鄉村的發展方式。光伏農業實現了“地上發電、地中種植”,讓農民多了一份收入;智能溫控系統提高了農作物品質,也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創業;訂單合作讓種植風險大幅降低,農民從“賣力氣”變成“賺取技術”。這些變化,是鄉村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的關鍵。
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想的是孩子長大趕緊進城,現在我們覺得,留在家鄉也能過上好日子。」 這不是個案,而是正在全國多個省份複製推廣的發展樣板。運鴻集團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將資本、技術、人才和情感融合在這片鄉土之中,推動鄉村由內而外煥發新生機。
鄉村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未來中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點。運鴻集團的答案,不在空談,而是在腳下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