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好雨知時節-雲南省高效率運用銜接資金推進鄉村振興見聞錄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4-28 | 2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提質咖啡種植——銜接資金用的廣


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南島河村,2022—2023年實施銜接資金計畫支持咖啡種植,共投入資金971.49萬元,用於種質資源圃、咖啡園水肥一體化基地、高標準咖啡示範園建設,優良品種推廣種植及中優低產咖啡園改造。其中,咖啡苗木補助21.6萬元,化肥補助436.89萬元,技術訓練2萬元,生產道路建設127萬元,設備設施建設384萬元。


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連結著南島河村一戶戶咖農熱騰騰的生活。


村民手捧豐收的咖啡鮮果滿懷喜悅。


該村白沙坡小組村民王澤華告訴記者,村里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種植咖啡,部分咖啡品種老化低產,需要改造;酸性土壤限制咖啡產量質量,亟需肥料提升;下雨天,通往咖啡地的道路車輛上不去,鮮果運輸成了問題;咖啡價格常年徘徊在低谷,咖農對繼續種植信心不足……


銜接資金就像一場“及時雨”,撲面而來。


「計畫落在農戶身上,最顯著的受益是獲得了足量的免費肥料。我家種植咖啡60畝,獲得複合肥100袋、有機肥600袋,我記得當時用皮卡車拉了4車!村里種植面積最大的咖農免費獲得了1800多袋!」王澤華眸興奮地回憶著,肥料中透著光。 「村裡還改造了中低產咖啡園2471英畝,修了咖啡產業路,家家戶戶都受益啊!」


咖啡價格處於低潮時,銜接資金在南島河村,實際為群眾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增加了產業效益。熬過了價格低潮的咖農們,終於迎來了咖啡上漲、喜悅增收的年景。在他們心裡,銜接資金就是黎明前的曙光,是保住產業的定心丸。


村北歸一組村民楊學平,退伍後回鄉種植咖啡,如今他還是村裡咖啡園水肥一體化基地的管護人員。在楊學平心裡,是銜接資金讓自己搭上了咖啡產業高品質發展的快車。


2023年投入銜接資金300萬元建設的305畝水肥一體化基地,咖啡種植第二年就有收穫、三年即可豐產,果實成熟度一致、採摘方便,節水節肥、精品率高。管理好的話,畝產可達1.2噸-1.3噸,相較於一般咖啡田的產量,畝均增產約50%。 「水肥一體化的優勢,老百姓都能感受到。」楊學平說。


除了自家種植咖啡外,楊學平也為水肥一體化基地代管10畝咖啡地,管理費40元/畝/月,鮮果採摘期採摘費1.2元/公斤,算下來僅在基地務工收入可達2.5萬元/年。 「咖啡生產季節性較強,不忙的時候,很多村民還能外出務工增收。」談及自己,楊學平說平時要管護基地設施,並未外出務工。 “邊學技術邊管,學了一身技術”,令他十分開心。 「當農民就怕不學技術。」訪談中,他一再強調。


思茅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樓志琪介紹,該區咖啡產業集中,南島河村和其周邊兩個村是全國咖啡集中連片最大種植區,種植面積達5萬餘畝。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這裡必須打好咖啡產業振興這張牌。之前,當地咖啡種植是村民自發,並無規劃,很多上世紀的老品種,砍了可惜,不砍又沒效益。如今,使用銜接資金做了優良品種推廣和水肥一體化項目,示範帶動效應明顯,老百姓自覺自願對自家的咖啡地進行改良。 “農業農村局也經常派技術人員來指導。現在你問老百姓什麼時候施肥,施多少肥,什麼時候剪枝,什麼時節做什麼事,他們心裡很清楚。”


這樣有效的銜接資金,究竟是怎麼來到南島河村的?該村委會副主任李開順說,老百姓有產業發展需要,村里知道政府有相應資金投入,就去積極爭取,申報入項目庫。


筆者看到,由雲南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局等6部門共同製定的《雲南省銜接資金項目資金管理操作手冊》中,明確規定了項目入庫相關流程:採取「自下而上申報與自上而下指導相結合、體現群眾意願與行業部門把關」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縱向通通、精聯庫有序依照「縣(市、區)統籌、村申報、鄉審核、縣(市、區)產業主管機關審查、縣(市、區)領導小組審核、州(市)領導小組審定」的程序執行。


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各司其職,積極配合,主動作為,共同促進了銜接資金在南島河村落地生根。在與幹部們交談中,這一歷程鮮活再現,栩栩如生。


由於「咖啡園水肥一體化基地」實施效果顯著,去年,南島河村又計畫投入銜接資金800萬元建設水肥一體化計畫2000畝,撬動群眾資金和正大集團資金投入實施3000畝,透過5000畝水肥一體化基地建設申報國家中心農業(咖啡)。規模化的提質增效,吸引了星巴克、正大集團等國際咖啡品牌、農業龍頭企業落腳南島河村,進一步帶動產業鏈的豐富完善。


銜接資金在南島河村廣泛惠及全村5,400多人增產增收的同時,依托咖啡產業,這裡的美麗鄉村建設也如火如荼。


在「小紅書」等社群平台上,白沙坡小組,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有風咖谷(咖啡莊園)。來自武漢的年輕女插畫家小吳,就是看了相關推介專程趕到這裡來體驗紮染技藝的。她選了一件白色T卹,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製做難度很高的針扎,比起半小時就可以拿到手的捆紮作品,她不僅要付出98元的體驗費用,還必須在這裡多住一天,兩天住宿費用600多元。但想到能穿上親手製作的作品,她說自己非常樂意為此買單。


有風咖谷員工、村民王春芳展示紮染工藝。


紮染計畫落腳在有風咖谷員工、村民王春芳的家。公司派她免費跟隨名師學習紮染,學成後平時在公司上班,有客人時就回來指導客人。最忙碌的時候,小院子裡一天有上百遊客分批體驗。比起之前漂泊異鄉十年、化妝盤發的打工經歷,當下這種既創業又就業、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成長自我的生活方式,王春芳滿意極了。


遊客體驗麵包製作。


集結了銜接資金、滬滄協作資金、星巴克公益資金和當地村民自籌資金打造而成的有風咖谷,目前引進有馬場、農場、佤族織錦、拉祜烤茶等20多個業態,並且有咖啡從種子到杯子全產業體驗,能滿足遊客入住3-5天的就業需求,同時有咖啡空間403名村民。營運方的理想目標是,讓白沙坡小組21戶群眾戶戶一業態,透過這樣的方式把客人分流,增加計畫接待容量,提昇村民收入。


在有風咖谷的咖啡體驗中心,啜一口醇香的普洱咖啡,欣賞著漫山的咖啡花,鄰座剛剛端上桌的麵包、披薩香氣襲來,在嘖嘖讚歎聲中,記者聽到了脫貧戶羅亞瓊的故事。早年,丈夫離世,女兒女婿在外打工,她常年獨守空巢。去年7月,羅亞瓊受邀擔任有風咖谷的糕點師,學習烘焙技術後,她拿出3萬元積蓄參與庭院新業態,在自家的院子裡建設了麵包工坊,透過與營運者共同投資,而後共享利潤。工坊開業後,生意十分火爆,每月2000多元的工坊分成,讓女兒女婿看到家鄉的發展機遇,也都選擇回到家中。不久前,羅亞瓊家還添了可愛的外孫,一家人齊心協力經營工坊,生活幸福美滿。


「銜接資金示範引領,帶動大家朝這條路走」樓志琪如是說;「村民和計畫融合在一起,我們在跑的時候村民也在跑,共同奔赴未來。」有風咖谷計畫負責人代曉燕如是說。


銜接資金就這樣,在南島河村生開花結果。


推動精深加工——銜接資金用的足


位於木乃河工業園區的雲南金客隆咖啡產業有限公司,是普洱市思茅區為補足當地咖啡精深加工欠缺的產業鏈條,2023年利用銜接資金投入,招商引資來的三產融合項目。公司佔地18畝,擁有3000㎡標準化生產車間,烘焙、掛耳、冷萃提取、超低溫凍乾為其核心技術,是目前雲南最大的咖啡凍乾工廠,凍乾粉基礎產能150萬噸/年,需要2000多噸咖啡米思茅區。


「思茅區是全國縣級咖啡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產區,但之前,前後端產業都落不到當地。我們到來後,既做委託加工,適配當地零散的咖啡粗加工廠對精深加工需求上的不足,也生產自有產品。」公司負責人王晶輝向筆者介紹。


據了解,地方政府與該公司以對投方式完成該項目,目前總投資4000萬元,政府使用銜接資金2400餘萬元投資建設廠房及綜合類型適配,企業投資核心設備約1600萬元。 2022年6月雙方形成合作意向,9月思茅區從之前經營不善的茶廠採購土地,10月1日公司進駐裝修,拆除、建設、技改,隔年6月,一條標準生產線投產。


「這個計畫聯結12個村,我們每年按比例將銜接資金收益給村集體分紅,去年和前年每年分紅120多萬元。第一輪合作協議簽了10年。」王晶輝說。公司同時帶動思茅區週邊群眾30多人務工,主要從事包裝業務,人均月收入5,000—6,000元,公司為其繳納「五險」。


談到銜接資金對企業的意義與價值,王晶輝坦陳,精深加工風險性在於固投壓力很大,企業不會盲目拓展轉型,如果沒有這樣的契機,夢想不會開出花來。銜接資金就像“天使輪”投資,不僅是很好的資金助力,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孵化器”,幫企業聯動起前端農戶、加工戶。 「我們每年把12個村的書記、村民代表請來參加分紅儀式。大家意識到,這個廠不光是我們的廠,也是12個村的廠。公司發展好了,這個收益才能一直持續下去。政府為我們提供的適配努力也很多,思茅區引進16個鮮果加工中心,優先考慮為我們提供原材料。」


與金客隆公司相距不遠的鎢盛咖啡加工廠,正是思茅區引進的鮮果加工中心之一。作為咖啡產業鏈上的粗加工環節,銜接資金對於該廠,用公司負責人陳美的話來說,那是「關鍵時刻的一把推力」。


因合夥人有1000多畝咖啡基地,陳美與其商議籌資建廠,但資金略有缺口。機緣巧合聽說銜接資金可以支持產業發展,陳美就聯繫到南屏鎮三棵樁村委會。三棵樁村委會比對多家企業後,召開「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商議,最終與鎢盛咖啡加工廠達成了合作協議,並積極申請銜接資金100萬元,建設廠房990㎡。鎢盛咖啡加工廠與三棵樁村委會簽訂廠房租用協議,支付村集體租金8萬元/年,一次性交納了三年租金,並投入自有資金400萬元購買加工設備。自2024年11月投產以來,工廠進行咖啡脫殼加工約2,000噸。


根據統計,2023年及2024年,雲南省連續兩年從銜接資金中單獨安排4億元,以「規模化」「集團化」投入支持普洱市咖啡產業發展。資金使用規劃過程中,普洱市農業農村局始終堅持規模優先原則,推動高品質發展原則,效益優先、促農增收原則,統籌要素保障和專案整合原則,好鋼用在刀刃上。足量銜接資金的推動,使普洱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完成咖啡標準化示範園建設2.05萬畝、提升改造中低產咖啡園32萬畝,新建改造102個鮮果集中加工廠,覆蓋近50萬畝咖啡種植園,全市咖啡生豆精品率從2021年的10%提升到36.36.2021年的10%,升空到36.35%,精升到大型行業。


樓志琪清楚記得,金客隆公司使用了銜接資金2422.81萬元。 「我最記得這個數字了!那麼多錢進去了虧了怎麼辦?!」當時,考慮到資金分散至各村發展的難度與失敗概率,區裡一遍一遍到村上商議,謀劃把資金聚成拳頭,引入專業運營主體。經費下來後,區裡又專題審慎研究了好幾個月,專案才落地。 「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結果第二年就分紅了!」樓志琪的語氣裡,放鬆、釋然、欣慰、激動的情緒,交集在一起。


金客隆公司前身核心業務是自主研發咖啡機械設備,具備設備與技術基礎優勢。 「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競爭者只能遷就設備時,我們不一樣,我們可以改設備,遷就製程。」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凍乾設備,生產凍乾粉流程都在36小時以上,而金客隆公司的生產流程可以控制在24小時內,電力能源使用成本驟降。同時兼具原料優勢、物流優勢,因此,公司的外部合作越來越多。筆者訪談當日,來自北美的客戶正在該公司進行直接採購。


「未來,公司收益穩定可持續,我們特別有信心!」王晶輝說。


在普洱的咖啡莊園裡,全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正在精準調控種植參數;在烘焙車間,智慧視覺檢測系統以每秒300幀的速度篩檢咖啡豆。這些看不見的"數位基礎建設"背後,是中國農業科技的彎道超車。


昆明老街上,露天咖啡攤與雜貨攤比鄰而立;開往普洱的高鐵上,掃碼下單便會有咖啡送達座位。在新的消費場景裡,中國式咖啡的平民敘事正在展開,其間蘊藏著深刻的文化重建。


習近平總書記說:“雲南咖啡還是代表中國的,現在國外也是受歡迎的。”


在普洱,「左手咖啡右手茶」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左手咖啡,右手世界」才是咖啡從業者的志向追求。銜接資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不確定的國際大環境下,為微環境做著確定性加碼。這,就是雲南咖啡產業大步高品質發展的信心來源。


帶動村民增收——銜接資金用的巧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空岱、曼巒站、曼空邁3個自然村,是當地打破傳統村界地域壁壘,立足「地緣相近、資源相融、產業相連、民情相通」實際一體推進的鄉村全面振興「三曼典型」。其中,曼巒站村鄉村旅居產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100萬元銜接資金的撬動。


漫步曼巒站村,勐罕鎮黨委書記罕繼超興致勃勃地向筆者介紹:這是廢棄水塔改造的鄉村咖啡屋,那是村民投工投勞美化的院牆;這是廢棄橡膠林改造的公園,那是家家戶戶墊高柱子後通關透的傣樓前廳;這是幫扶資金改造的15座傣樓民宿,那是村集體馬上開業的露天游泳場……使用銜接資金在曼巒站村改造的第一座民宿,自去年6月開始營業,目前營收已超過10萬元。整個寨子的民宿自去年12月開始運營,目前營收超過60萬元。 “主要是銜接資金給的好,隨後煙草幫扶資金3309萬元跟進,一個樣板間撬動起整個項目。”


「當初這個計畫想發展沒有資金,市裡經過認真思考、分析研判,決定先拿出一部分銜接資金做個示範帶動,於是改造了第一座民宿。」景洪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蘭剛補充道。


曼巒站村的村莊民宿。


為了帶給旅居客人豐富美好的體驗,村裡一邊精心完善服務細節,一邊充分調動服務人員的熱情。民宿改造,在木製主體結構上搭龍骨,裝修風格盡量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中央廚房,客人可以直接去用餐,也提供房間送餐服務;衣物清潔,既為客人配備洗衣房,也可以交給管家處理;傣醫康養,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為客人提供理療。整個寨子的早餐吧,是由第一棟民宿的女主人和另一位村民共同經營,村里只提取2%的管理費用;中央廚房合作經營者每人入股1萬元,僅上個月每人分紅收入就達1.5萬元;咖啡店兩個服務生每人入股5000元,近幾個月經營額都超過2萬元,當天有營業超過10%,她們每天營業一年分配機制就是激勵機制,群眾不只在家門口工作就業,還增加了經營性收入,鄉親們忙活得可帶勁兒呢!


曼巒傣寨裡,鳥語花香,歡聲笑語,木棉樹的果實靜靜掛在枝頭。銜接資金不僅撬動了33倍的幫扶資金體量,更撬動起老百姓奔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行動。


如果說,銜接資金在曼巒站村發揮出的是顯性的槓桿撬動作用,那麼在景洪市鄉村振興群團助農致富站,銜接資金則展示出「四兩撥千斤」的隱性力量。在這裡,10萬元銜接資金變化了形態,以產銷對接項目獎補形式惠及到120餘戶各鄉鎮前來世紀金源愛趕擺集市週六山貨街的擺攤農戶,不僅助力了消費幫扶,更凝聚起社會各界對鄉村振興的關注支持。


根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聯合印發的《雲南省銜接資金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指引》文件所示,產銷對接是銜接資金重點支持方向之一,支持方式可以採取以獎代補。銜接資金可用於對符合縣域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或縣級鼓勵農業發展方向的農戶和聯農帶農效果明顯的市場經營主體給予獎補,獎補資金參照《雲南省支持聯農帶農經營主體獎補辦法》使用管理。


去年5月,世紀金源愛趕擺市集還是一片荒地,眼前這裡已是人聲鼎沸、交易繁忙,經營主體達400戶,其中120餘戶是每週六上午8點—12點來擺攤的農戶。截至目前,愛趕擺市集共舉辦22期,農民合計銷售額逾196萬元,最高紀錄4小時市集銷售額12萬元。農戶銷售明細表上,清楚統計參與農戶的姓名、民族、來自的鄉鎮、特產山貨的品類及當日銷售額。


景洪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玉喃溜告訴筆者,市民和旅居客人都十分稀罕村民帶來的新鮮農產品。為了讓經營主體帶動老百姓的農產品走向市場,景洪市政府充分運用政策空間,根據帶動脫貧戶和監測幫扶對象數量、生產規模等因素制定了獎補辦法。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達到相應要求,申報即可兌現。該致富站兩度申領到銜接資金,每次5萬元。


全國「三八紅旗手」馬連,是群團助農致富站的負責人,也是世紀金源愛趕擺市集的創始人之一。對於銜接資金的意義,馬連用了四個字來概括:方向、認同、指導、守護。 「填寫申報表格時,你知道這樣走是正確的;拿到獎補時,你明白致富站是做出了成果的;遇到問題時,農業農村局會提供專業指導;遭遇困難時,幹部們會在第一時間給到鼓勵、方法,第一時間來到現場,一路守護。”


市集開幕時,馬連為鄉鎮農戶分送免費午飯,幫他們節約餐費。


馬連記得市集開業前,自己開車到村裡一家一戶動員農戶,手把手教他們用秤、算賬,還教他們AA制合租車輛節約趕擺交通成本,把鄉親們一路從村莊引到城市。第一次趕擺,馬連的合作夥伴、本地企業家劉興見,則承擔起農戶的路費、餐費、飲用水,讓老百姓卸除心理負擔敢於邁出第一步,賣不出去的醃菜、蘿蔔幹等農產品,劉興見還給託了底,「不能再讓老百姓帶回去了」。為了市場的繁榮發展,擺攤的農戶十分配合致富站的要求:他們身著各自民族服裝,使集市充滿特色風情;自覺遵守差異競爭原則,不與內場固定舖位賣完全一樣的商品。每逢趕擺日,街道舞蹈隊都會來到到市集進行義務表演,孔雀公主翩翩起舞,繞圈打歌,為市集吸引客流。沸騰的人間煙火和充滿愛意的情感流動,這裡,正是馬連期許的「一個有溫度的市集」。


促進鄉村旅居——銜接資金用的精


旅居雲南是雲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的重點工作,是全省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文旅產業發展的大事,對於推動旅居雲南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去年10月,《加速推進旅居雲南建設三年行動》文件出台,明確了近三年旅居雲南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西雙版納以其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自然風貌,長期以來便是遊客喜愛的旅居目的地。根據統計,2023年景洪市常住人口64.58萬人,較十年前增加11.86萬人。如何抓牢機遇,大力推動旅居產業上台階,促進農民增收,成為當地幹部重要的思考內容。


依托6.5萬畝集中連片茶園和茶山里12公里的彩虹路,背靠廣袤的原始森林和曾轟動世界的「北象南歸」(雲南野象群集體北遷並返回事件)起始點,景洪市大渡輪去年成功申報了國家3A級景區。旅行社大巴向這裡最高日輸送客流量達3000人(不含散客),作為“打卡點”,大渡崗鄉已經火出圈了,但由於業態相對欠缺,遊客留下來住宿的不多。統計顯示,去年有400萬人旅居雲南。大渡崗鄉是「象」往的地方,有嚮往的生活,他們決心分一杯羹。


大渡崗鄉是景洪市唯一的脫貧鄉,鄉域內還有欠發達農場,他們在使用銜接資金的過程中,精打細算的功夫十分了得:茶山邊上的大干壩村,鄉政府曾經的臨時辦公點如今閒置下來,正好盤活用來做戶外營地;鄰村關坪村沒有適宜村沒有適能合發展的空間,那就飛地入股,把兩個村各60萬元銜接資金整合起來,共同打造;閒置的活動板房,覆蓋上茅草,稍作打扮就成了廚房儲物間;空地上支起幾座帳篷,坐在裡面,穿堂風吹得分外舒適,露營基地的範兒就起來了。鄉長餘斌說,12間組裝式民宿飯店6月就可以搭起來。 「到時候就坡就坎設置麵包房、烤爐,空的地方再種一些作物,這樣,茶園、森林植被都能利用起來,還能聯動林下產業,養雞,種野生菌,認養作物。」政府搭起台,經營主體馬上躍躍欲試。目前餐飲營運已與經營持久、味道正宗的一家鄉裡小飯店達成意向,小飯店還和一家專業營地業者聯手,雙方計劃透過30萬-50萬元企業投資,完成場景植入。


廢舊廠房改造成亞洲象創意體驗園。


鄉村的廢棄廠房能用來幹嘛?看看大渡崗鄉的花式盤活大法:用來炒茶;用來做消費幫扶展示展銷中心;用來經營茶文化濃鬱的餐飲民宿;用來開辦可以室內騎行的、充滿文藝氣息的咖啡室,順帶進行農產品銷售……這些,都是大度假村為了給旅館帶來好處豐富的體驗,秉居小錢


週末趕擺、野生菌交易市場、音樂餐吧、圍爐煮茶,吃住玩購生產研學,這是餘斌理想中露營基地的模樣。 「10月就能成型。到時候,把旅居人群從景洪市區請出來,體驗大渡崗鄉親們的殺豬飯!”


大干壩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東告訴筆者,村民們早就翹首盼望露營基地運作了。 「他們說,這就是要實現我們在影片上看的東西嘍!」 大夥兒也期待著在露營基地售賣自家的土特產品。


脫貧戶楊文艷迫不及待想在基地就業了。基地為村民提供5個就業崗位,村里早早就與脫貧戶和低收入者協商好了。楊文艷做清潔工作,日薪120元-150元之間。


楊文豔夫婦有一對兒雙胞胎女兒,當年為給先天心臟病的小女兒看病,家中經濟困窘。隨著這些年女兒病情漸好,夫婦倆除了種植20多畝茶,丈夫還牽頭搞起了茶葉粗加工廠。農閒時,丈夫還去務工開挖機,這下,自己也要當清潔員了。 「忙得過來!」楊文艷開心地笑著。


與大渡崗鄉的「精打細算」的特徵相應,曼遠村的銜接資金使用則是「精明透亮」。


曼遠村隸屬於景洪市勐罕鎮曼累訥村委會,作為典型的傣族村落,至今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傣族傳統民間文化。寨子依山傍水,熱帶河谷氣候,2017年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2019年被列入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名錄。


自從「嚮往的生活」節目播出後,每天有大量團隊遊客、房車遊客、自駕遊遊客、直播主播及攝影愛好者到訪。雖然遊客大量進入,但目前可遊玩項目不多,停留時間不長,對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增長帶動不足。


菠蘿工坊。


為了留住遊客,增加村裡的體驗項目業態,2024年,該村使用銜接資金總計41萬元,結合村企自籌資金約152萬元,共同打造咖啡屋、鳳梨屋、牛肝菌採摘溫室大棚等鄉村旅遊促進增收示範點。工程完成並開始營運後,透過村莊集體參與企業營運分紅的方式進行利益聯結:咖啡屋,第1至第5年村集體按全年營業額的6%參與分紅;第6至第10年,按營業額的8%進行分紅;第11至第15年,按營業額的10%參與分紅;其後菠蘿屋,由村民岩哈自主運營,村集體以全年營業額的10%參與分紅。牛肝菌採摘溫室大棚,村莊集體以全年營業額的8%參與分紅。


村集體如何清楚掌握銜接資金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呢?這要歸功於勐罕鎮在曼遠村開展的農村「三資一碼通」試點工作。


勐罕鎮積極運用網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曼遠村試點推行集體資金「非現金收付」模式,透過對接農村信用社為村集體開設「一碼通」收款業務,將停車費、門票費、租金等集體收入透過掃碼線上支付直接進入公共帳戶。咖啡屋、鳳梨屋、牛肝菌採摘溫室大棚等使用銜接資金的專案營運收入也在其間。


「一碼通」收款的應用,既省去了村級報帳員到銀行取號、排隊存現的流程,讓收入即時到賬,又形成了村級資金閉環管理,有效杜絕資金賬外循環。截至目前,曼遠村透過「一碼通」營收5,100餘筆,涉及資金9,9871.53元。透過「一碼通」投入使用,讓收支不透明、監管不嚴格、「坐收坐支」等農村「三資」議題在「碼上」化解,同時也讓與村集體利益連結的計畫運作情況「更透明」。


深入推動產業就業、深化利益連結機制、深挖高原特色農業潛力、建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近年來,雲南省使用銜接資金圍繞四大領域持續發力,去年共下達省級以上銜接資金258.32億元,不斷提高用於產業資金比重,實施近2萬個補短板、促振興項目,為項目實施輸送「真金白銀」。透過政策引導深化利益聯結,各類經營主體以利益聯結帶動全省65%的農民增收。 2024年,雲南省高原特色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7兆元,農產品出口成長13.7%,規模居西部省區第1位,水果、蔬菜出口值分別居全國第2、第4,咖啡、鮮切花、菸草出口值全國第1。雲南擁有4060公里的邊境線,2021年以來,圍繞「將邊境村寨建設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範、守邊的屏障」目標,雲南籌集銜接資金66.11億元,撬動其他渠道資金合計138億元,支持建設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銜接資金奪目績效的背後,是一場雲南各級幹部的情懷接力——他們刀刃向內推進鄉村振興領域資金項目資產「三提升」(《雲南省鄉村振興資金項目資產「三提升」專行動實施方案》提升資金使用效益、提升項目管理水平、提升資產運作效能)專案行動,創新機制抓實政策機制優化、支出進度提速、專案實施成效、資產風險化解、監督檢查整改、典型示範創建,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接力棒一級一級傳遞,將中央關懷和基層需求緊緊聯在一起。


「作為從雲南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親歷者,我深切感受到,銜接資金既是撬動和引領發展的'金槓桿',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強基石'。我們堅定圍繞' 3815 '戰略,以百億銜接資金為支點,創新'資金+ '的多元化,全面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和項目效益,撬動高原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升級,讓雲茶、雲咖、雲花、雲果蝶變為富民強村的金鑰匙,以' 334 ' ' 622 '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65 %的農民增收,以'四個一批'盤活閒置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