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薄霧如輕紗般籠罩塞北大地。在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的果路農業基地葡萄園裡,一串串晶瑩剔透的「陽光玫瑰」葡萄沉甸甸地垂掛枝頭,飽滿圓潤、顆粒勻稱,宛如精心雕琢而成的綠寶石。這裡的名品種葡萄價格不菲,最高價格每公斤達30元。

即將成熟的葡萄
「再過幾天,咱們的頭茬葡萄就能上市啦!」基地負責人李明眼中滿是期待,指尖輕點手機螢幕,不遠處的設備房隨即傳來輕微嗡鳴。智慧灌溉系統自動啟動,細密的水霧輕柔灑落,晶瑩的小水滴不停地從葡萄藤上滑落。
「這200畝葡萄園,全靠水肥一體化和物聯網智慧系統保駕護航。」李明一邊展示手機螢幕上即時跳動的土壤墒情、溫濕度等數據,一邊自豪地介紹,「過去幾十人忙得腳不沾地的活兒,現在兩人就能搞定,效率提升可不是一星半點!」
包頭市東河區北倚陰山、南鄰黃河。近年來,設施農業正奏響「雙軌升級」的奮進樂章。一方面,傳統蔬菜基地持續夯實根基;另一方面,以果路農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主體,聚焦高附加價值、反季節特色果蔬,全力開拓農業新賽道。在傳統蔬菜種植日趨成熟的當下,錯季種植成為打破市場常規、搶佔時間先機的「制勝法寶」。

現代化的水肥整合灌溉設備
走進果路農業的設備間,逆滲透裝置正有條不紊地過濾略帶鹽鹼的原水。 「水質純淨,幼苗才能茁壯成長。」李明解釋。一旁的水肥一體機依據感測器傳回的數據,精準調配淨化水與肥料,透過密佈的管網,將「營養套餐」精確送達每一株葡萄的根系。棚頂的智慧保溫系統則如同忠誠的“守護者”,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為葡萄生長營造最適宜的溫度環境。
談到即將在六月採收的頭茬“陽光玫瑰”,李明難掩興奮,掰著手指算起了經濟賬:“我們目標就是一級果,行情好的時候,一斤能賣到三十元左右,一畝地保守估計也能收個三千斤。等這茬採收完,再根據其他品種的苗情,試試'兩年收三千斤。等這茬採收完,再根據其他品種的苗情,試試'兩年收三收益的新技術,把收三效益」。

一部手機、一台電腦搞定田間管理
眼下,包頭市東河區潤澤園農業科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各類蔬菜相繼成熟。這裡的蔬菜不僅形成了規模,產品品質也深受大眾信賴。
合作社負責人張勝利站在西紅柿大棚前,指著身後成片的溫室說:“咱這兒得天獨厚,背靠陰山、面朝黃河,夏天涼爽宜人,夜間溫差大,簡直是種大棚菜的天然'聚寶盆'。”

小番茄已經開始採摘
據他介紹,眼下,普羅旺斯、黃金果、玲瓏果等多品種番茄迎來了豐收季。走進大棚,一串串成熟的各色番茄壓彎了枝頭:紅的似火、黃的如金,沉甸甸的果實,編織成一幅絢麗的夏季田園豐收畫卷。
這兩天,大棚裡的「陽光玫瑰」迎來成熟期,張勝利為了讓葡萄的成色更漂亮,發動人手為每一串葡萄都套上保鮮袋,確保今年葡萄能賣出好價錢。
憑藉著紮實的主業基礎,合作社大膽嘗試跨界發展。去年10月,張勝利又在150公畝溫室裡實驗種植高端葡萄品種「妮娜皇后」。 「這裡強光照、大溫差的氣候條件,種出來的葡萄甜度超高,果香濃鬱。」張勝利輕撫新掛果的葡萄串,眼神中既有對豐收的期待,又不乏審慎,「今年是首次掛果,重點還是觀察品種在本地環境下的適應性,積累和種植經驗。雖然理論是產可達5000斤,但當前技術種植經驗。

張勝利給葡萄穿上「防護衣」
「掌握核心技術,學習種植經驗,精準市場判斷,缺一不可。」張勝利的話,道出了新農人的共同心聲。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強而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新農人的勤勞智慧,沙爾沁鎮的設施農業正從傳統蔬菜種植邁向高附加價值、錯季化的多元產業化。他表示,隨著農業新品種的試種成功,他會帶動更多農民種植高附加的葡萄,帶動鄉親增收致富。
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農牧局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沙爾沁鎮政府大力推動老舊溫室改造工程,集中連片升級改造溫室大棚2.25萬畝,打造3個千畝示範區。這裡保留著「菜籃」的堅實底蘊,又孕育著農業現代化的無限可能,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一個現代化的智慧農業園區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