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清源街唐段莊理想農家院的桃子進入成熟期。果園內桃樹長得很好,果實飽滿,果農馬松偉和妻子瞿向霞採用科學種植技術,透過疏果、綠色防治等手段提升品質,畝產達5000公斤。當地透過抖音直播及電商平台拓展銷路,吸引北京、上海等地訂單。清源街以特色林果業推動鄉村振興,形成「合作社+農戶+電商」模式,帶動餐飲、物流等配套產業。政府計畫進一步打造品牌,促進農旅融合。

桃園裡的“甜蜜經濟學”
六月的正陽縣,空氣裡飄著桃香。清源街唐段莊的果園裡,馬松偉踮腳摘下一顆桃子,指甲輕輕一掐,汁水就順著指縫流下來。 「今年這桃,甜得能勾住人。」他咧嘴一笑,身後的籃子早堆成了小山。
這片兩百畝的桃園,如今成了當地的「網紅打卡地」。遊客舉著手機在樹下轉悠,小孩踮著腳夠低枝的果子,果農們穿梭其間,剪刀咔嚓聲和說笑聲混成一片。馬松偉的妻子瞿向霞剛掛斷電話:「北京的老客戶又要兩百斤,說上次發的沒吃夠。」三年前這對夫妻還守著傳統管道等批發商上門,如今抖音直播間裡每天能賣出三四百單。
改變始於一場「科技革命」。前年縣內農技站推廣疏果技術時,馬鬆偉是第一個報名的。 「每根枝只留五、六顆果,當時好多人都說我敗家。」他彎腰撥開枝葉,露出套著環保紙袋的桃子,「現在瞧瞧,個頭均勻還沒蟲眼。」果園角落的監視器實時顯示土壤濕度數據,農家肥發酵池飄出淡淡的酒味——這些《霞桃花》在《霞桃花》的細節上拍了極度。
銷路打開後,問題變成了「怎麼送得更遠」。正陽縣電商服務中心出了點子:訂製泡沫托盒,桃子個個「住單間」;冷鏈車直達鄭州機場,24小時就能到上海客戶的果盤裡。物流公司老張在果園邊支了臨時網點,“光打包工就雇了八個,還總被催單。”
清源街道辦公室的王主任算過一筆帳:一棵桃樹能結200斤果,以電商價折算,抵得上過去半畝地的收入。如今沿著省道的十幾家農家樂,招牌菜都換成了“鮮桃燉土雞”,遊客吃完還要拎兩箱走。有頭腦活絡的村民甚至搞起“桃木工藝品工坊”,連修剪下來的樹枝都能換錢。


夕陽西下,馬松偉的手機又響起來。他抹了把汗對那頭喊:“放心,明天一早就發車!”掛掉電話,他順手拍下晚霞裡的桃林發到朋友圈,配文只有三個字:“管夠。”
枝頭的紅桃,終究變成了口袋裡的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