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細雨如絲,卻擋不住兩岸同胞的熱情。參加2025海峽兩岸(蕉城)口琴文化周的兩岸媒體一行,冒雨走進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與赤溪鎮,在煙雨朦朧中探尋閩東古鎮的歷史脈絡,感受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雨幕中的古街老宅、田園茶海更添詩意,臺胞們撐傘前行的身影,成為這場文化探訪中最動人的風景。 上午的霍童鎮,明清古街被細雨洗得愈發清幽。1700米長的石板路上,雨水濺起細碎的水花,64座古建築的磚雕木刻在濕潤的空氣中更顯溫潤,八閩建築與風水智慧的交融在雨霧中若隱若現。


儘管雨勢時大時小,臺胞們仍興致勃勃地駐足細看:黃鞠灌溉工程的遺址旁,大家傾聽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千年智慧;霍童線獅非遺傳承人冒雨演示的“繡球翻滾”,讓臺胞們忍不住拍手叫好,紛紛舉起相機記錄這靈動瞬間。


“雨裏的霍童溪更像一幅水墨畫!”來自臺灣的記者撐著傘站在溪畔,望著被稱為“八閩第一水”的碧波,感慨這片“紅色土地”的厚重——1999年“五通”工程實現後,時任代省長的習近平曾專程前往坑頭村看望老區人民,這段往事讓兩岸媒體在雨中更添敬意。
午後,雨勢未歇,兩岸媒體一行轉赴赤溪鎮。車行至茶山深處,雲霧繚繞間,2.4萬畝茶園如綠毯鋪展,雨水打濕的茶葉更顯青翠。“赤溪三寶”的清香混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臺胞們冒雨走進茶博城,聽當地幹部詳解“一帶兩核三區”發展格局:雁樂溪濱水風光帶在雨中宛如江南水墨畫,天山茶產業融合示範園的智能茶廠內機器轟鳴,千畝高優農業示範區的果蔬大棚生機盎然。

“下雨也擋不住這裏的活力!”臺灣口琴藝術促進會的成員陳大哥一邊擦去鏡頭上的雨珠,一邊記錄著“三生同步”“三產融合”的實踐成果。當得知赤溪村從“貧困樣本”蛻變為“中國美麗休閒村”時,臺胞們紛紛表示:“雨裏看赤溪,更懂這裏的奮鬥故事。”
一日雨程,從霍童古鎮的非遺靈動到赤溪茶鄉的振興圖景,兩岸媒體的鏡頭始終對準這片土地的生機。雨水模糊了鏡頭,卻清晰了情誼。這場雨中探訪,讓兩岸同胞在濕意中感受暖意,在煙雨裏讀懂同心,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融寫下更動人的注腳。

中華農業報記者 游清一 福建/寧德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