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呼瑪大豆。
人工除草。
呼瑪縣藥業生產加工車間。
夏日的呼瑪河谷平原,晨光刺穿高緯度的薄霧。北緯51°的農地裡,耐寒大豆舒展著油綠的葉片。農民張春祥蹲在地頭,指尖捻起一把黑土:「以前都說咱這'種一坡,收一車',現在靠綠色種植,產量增長投入降低不說,每斤豆子還能多賣兩毛錢!」他身後,百畝連片的綠色食品原料自建基地鋪展至遠山寫,森林如同生動覆蓋,森林如常農業塏。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佈第三批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黑龍江省呼瑪縣以「高寒農業綠色突圍」的實踐成功入選。連同先前入選的甘南、海倫、虎林、克山,本省已有5地躋身「國字號」綠色典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這些散落於黑土地上的“綠色明珠”,正串珠成鏈,勾勒出農業大省向“綠”而行的轉型路徑。
寒地闖出「綠」路徑
清晨5點,呼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技術員高林章已身在大豆田。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霧化藥液均勻灑落。 “無霜期只有百天,必須爭分奪秒。”他指著顯示器監測數據說,“土壤墒情、作物長勢實時回傳,精準管理讓產量更穩、農藥更省。”
寒地「綠」突圍,政策先行是關鍵。呼瑪縣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吳兆坤向記者解讀“三位一體”政策:呼瑪縣委縣政府將綠色農業列為“一號工程”,近兩年投入認證補助超14萬元;由縣領導部牽頭,整合12個部門力量;創新“三級土地核查法”,村幹部、鄉幹部、縣專家逐級核驗地塊。這套組合拳效果顯著-2024年綠色認證面積暴增200%,佔大興安嶺地區總認證面積的61.6%。
科技為高寒農業植入「耐寒基因」。在呼瑪縣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大豆試驗基地,農技員吳國輝說:「我們從上百個品種中鑑定、篩選出的'黑河35號'能在積溫1780℃成熟,全縣良種覆蓋率100%!」實驗室裡,測土配方施肥系統正分析土樣。 「過去憑經驗施肥,現在缺啥補啥,化肥用量降了三成。」種植大戶趙明算起經濟帳:綠色大豆每噸溢價400元,合作社2000畝地年增收15萬元。
產業鏈延伸讓寒地農產品「破冰出山」。走進呼瑪電商產業園,主播李會來對著鏡頭展示呼瑪產的小麥粉:「咱黑土地種出的麥子自帶甜香!」直播間後台數據顯示,線上銷售額已佔全縣農產品的三成。產業園負責人介紹,縣內打造「呼瑪大豆」區域品牌,引進企業開發豆油、醬油醋,推動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躍升。 “過去賣原糧,現在賣品牌,附加價值翻倍!”
多元模式共繪「綠」版圖
近年來,綠色農業發展如火如荼,自2021年起,農業農村部已發布兩批綠色農業發展典型案例,我省克山縣、海倫市、甘南縣、虎林市分別入選,當呼瑪在高寒地帶探索綠色突圍時,其他入選地區堅持立足本土藥賦,開出特色「禀賦」。
在甘南縣,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正釋放潛力。
「這是春播前隨機抽取的土樣,現在還能看見黑土泛油光。」甘南縣農技工作員劉聰從恆溫櫃裡取出裝有土樣的玻璃瓶,指著去年經過玉米秸稈粉碎深翻後今年春天的土樣介紹,「秸稈還配配深棉,相當於給黑土蓋棉被翻後。
據了解,甘南縣為了發展綠色農業,創新推廣四種耕地治理模式:平原旱田「一翻兩免模式」、水田區「一翻兩旋模式」、風沙區「保護性耕作」、侵蝕溝區「工程治理」。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高春雨介紹,透過推廣耕地治理,有效提升了糧食綜合產能,全縣糧食產量連年實現豐產豐收,黑土地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全縣打造黑土地保護示範區190萬英畝。經專家檢測,全縣耕地品質提升0.4等級,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提升千分之一。
海倫市則把「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海倫市地勢坤生物熱電有限公司建設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利用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經過對秸稈打包、運輸、粉碎變成生物質燃料。 「一年『吃』掉60萬噸秸稈,替代33萬噸標煤!」公司負責生產運作副總經理李樹彬指著一塵不染的鍋爐房說。更前沿的技術在國投生物示範計畫基地—玉米秸稈透過國際領先的「負碳轉化」技術製成纖維素乙醇,年減碳10萬噸。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文革介紹,近年來,透過建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協同、科技支撐的綜合治理體系,2024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突破95%,穩居全省前列。
虎林市打造「黑土保護+產業加值」閉環。在阿北鄉稻田,虎林市客製化農業展示基地牌插在田埂。 「客戶將自己認購的地塊委託給阿北鄉建恆家庭農場進行耕種和管理,由家庭農場統一翻犁、播種、施肥、收割、加工、預售。新米秋收上市郵寄發送至定制客戶手中。」虎林市副市長劉海峰介紹,近年來,虎林市依托黑土地生態優勢,打造「黑土文化體驗遊」「稻田認養」等農旅融合項目,建設農業觀光園區12個、農家樂50餘家,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2億元。
在米業加工車間,黑土地孕育的稻米正加工成多功能的功能米,價格增加五倍。 「保護黑土不是負擔,而是投資!」虎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杜維良介紹,虎林市培育「虎林大米」「珍寶島大米」「虎林椴樹蜜」「虎林紅小豆」等地理標誌產品6個,「兩品一標」總數達118個。透過「基地直供+電商直播」模式,綠色農產品溢價率達30%以上。
綠色轉型的“龍江方案”
綜觀龍江綠色農業典型群像,可推廣路徑逐漸清楚。
政策協同是「指揮棒」。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統籌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要求典型地區在綠色龍江建設中走在前、作表率,在呼瑪、虎林等地,政策紅利直接轉化為認證補貼、農機補貼,激發基層動力,讓綠色成為龍江農業最鮮明的底色。
技術賦能是「強引擎」。 「綠色農業拼的是科技含量。」在甘南,農業技術員劉聰在試驗田示範淺埋滴灌技術。水肥精準滴入根系,節水32%、節電30%。全省已建11個省級「三新」示範區,病蟲疫情監測網涵蓋所有縣區。數位技術更顛覆傳統——海倫市開發“數位化託管平台”,農民手機下單,無人機植保、智慧灌溉等服務立即回應。
產業融合是「金鑰匙」。 「單靠種植端綠色化不夠,必須向產業鏈要效益。」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王羨慕國說,推動農業發展綠色轉型,關鍵在於推動「產業集群」和「產加銷」貫通。呼瑪電商園、海倫生質產業鏈、虎林農旅融合,皆透過延伸鏈提升價值。全省擁有綠色食品業者1119家,數量遙遙領先其他省份。
王羨慕國說:「這些典型就是燎原的火種。」5地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彰顯了黑土地保護的「龍江智慧」。黑龍江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必須率先探索農業綠色發展之路。今後,本省將持續堅持以發展綠色農業為鮮明導向,立足生態資源禀賦,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加速興建綠色大糧倉、綠色大廚房。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