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清鎮市王莊布依族苗族鄉螞蟥村的一片玉米地上,一袋袋金黃的玉米整裝待發。不過,這次,它們不是靠人力背馱,而是由一架無人機「拎」著,輕盈地飛越百公尺距離,穩穩落在集中點——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9月19日上午,無人機飛手蔣平正專注地操控手中的遙控器。他身後,是大疆T70P無人機嗡嗡作響的槳葉聲,身前,是一袋接一袋被吊起的玉米。 「村民提前把玉米掰好裝袋,我們來了直接飛。地裡一個人掛鉤,終點一個人卸貨,我操作飛機,三個人輕鬆搞定。」蔣平語氣輕鬆,手上動作卻絲毫不慢。
「一袋大約50公斤,飛一趟也就就一分鐘左右。」蔣平補充道:「除了運輸,無人機還能更換裝置用於噴藥、施肥,一機多用,靈活高效。最忙的時候,一天要飛七八個小時。」無人機配備兩塊電池,輪換使用,續航無縫接。這樣的高效率,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僱用無人機的是蟥村村民郭正友。他站在田埂上,望著無人機來回穿梭,忍不住感嘆:「別看就這麼點距離,因為沒通水泥路,以前全靠人背。這15畝地,得請10來個人背一整天,工錢就要2000多。」今年他嘗試請無人機幫一半忙,原本只為省事,原本還高出這麼多,原本還高出這麼多。
從早上9點到11點,無人機共飛行1小時58分鐘,完成96次運輸,總重4458公斤。蔣平在遙控器螢幕上清楚看到這些數據,與郭正友確認後,他便和同事匆匆收拾設備,趕往下一個任務點──衛城鎮上水村。 “那邊還有幾戶要吊運水稻,也是請我們合作社的聯合收割機收割的,等著我們去運呢。”

無人機來自清鎮市黔耘農機專業合作社。這是全市第一個由黨組織領辦的農機合作社,採用「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村集體佔股51%,村幹部和村民佔股49%。 「現在吊運1噸收費200元,透明合理。」合作社負責人蔣華介紹,他們從2022年開始引進無人機,最初用於植保飛防,後來逐步拓展到吊運、施肥等多種作業。目前,合作社有無人機7台、配備持證飛手4名,服務範圍涵蓋週邊鄉鎮,甚至延伸至畢節、遵義等地。今年8月以來,已累計吊運各種農產品超2000噸。
合作社不僅提供無人機服務,還擁有大型曳引機、收割機、播種機等60餘台農機具,可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服務。蔣華透露,今年合作社又投入60萬元添置新設備,包括智慧插秧機、起壟斷機等,預計年收入可達260萬元以上。他說:“像我們這樣的合作社,鎮上現在已有四五家。農業正在從'肩挑背磨'走向'機械化飛翔'。”
從人背馬馱到無人機飛運,改變的不僅是運輸方式,更是山區農業的生產模式與發展願景。近年來,貴陽貴安正透過政策引導、技術培訓、設備推廣等方式,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數位化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戶享受「科技賦能農業」帶來的紅利。市農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支持農機合作社發展,推廣無人機等智慧裝備應用,助力貴陽貴安農業高品質發展,譜寫鄉村振興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