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土地·人生·變革-一個村莊的十年嬗變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30 | 4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土地·人生·變革-一個村莊的十年嬗變


晨光刺破霧氣。灑在老王頭的皺紋間。他蹲在田埂上。捏起一撮土。搓了搓。土是黑的。帶著露水的濕潤。這土地。他種了六十年。


可土地上的故事。早已不同。


十年前。他牽著老黃牛犁地。一天兩畝。現在。無人機嗡嗡飛過。一天五百畝。


這不僅是速度的變革。


農業:從“鋤頭”到“滑鼠”


老王頭的兒子小王。回來了。不再叫小王。村人叫他「王經理」。他搞合作社。土地流轉。近兩千畝地。


以前。種地看天。看老黃歷。


現在。看數據。看市場。王經理電腦裡有張圖。哪塊地種的玉米。哪塊地該施肥了。一清二楚。他笑著說:“這叫精準農業。以前憑經驗。現在靠科技。”


但科技背後。問題還在。僱人難。工錢高。種子化肥漲價快。種地收益。像蹺蹺板。王經理也愁。但他有辦法。合作社統一採購。成本降了。統一銷售。價格好了。


這就是中國農業的縮影。從散到聚。從舊到新。


農村:不再是「386199」的留守地


村裡房子。以前很多空的。年輕人走了。只剩下「386199」部隊──婦女、小孩、老人。



現在。有些房子變成了民宿。浙江的經驗傳過來了。閒置農房活了。週末。城裡人開車來。住農家屋。吃農家菜。


村口。劉嬸開了小賣部。以前只賣油鹽醬醋。現在。擺上了本地特產。包裝精美。掃碼就能買。她說:“一個月能多賺兩千塊。比兒子寄回來的錢還踏實。”


但也有新煩惱。有老人組團偷南瓜。被發現還理直氣壯。這事讓人心痛。折射出鄉村治理的短板。鄉風文明。還得加把勁。


農村在變。變活了。也變複雜了。


農民:誰是今天的「種地人」?


老王頭還是農民嗎?是。也不是。他把地流轉給兒子合作社。每年有租金。還能在合作社工作拿工資。


王經理是農民嗎?他穿西裝。用電腦。但他經營的是土地。


今天的農民。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一形象。他們是新農民。是新農工。是服務「三農」的新農幹。他們熟悉新鮮事物。價值觀念多元。權利意識也比較強。


身份在模糊。內涵在豐富。


溫度:機器替代不了的



王經理富了。沒忘本。他免費給村裡困難戶耕地。教大家新技術。他說:“人活得好。要懂感恩。有情懷。”


村裡張大爺。兒子在外打工。王經理常去看看。幫忙修修水管。聊聊家常。張大爺說:“這比給錢還暖和。”


政策是冷的。但執行的人。可以有溫度。


就像幹部進農家。肯不肯喝那杯茶。意義不同。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細節見真情。


未來:路在何方?


暮色四合。老王頭和王經理並肩站著。望著這片土地。


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但故事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式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是照搬西方大農場。我們探索的是合作社。是土地流轉。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這條路。不容易。但必須走。


老王頭喃喃道:“這地。還能再種一百年。”


王經理接話:“用新方法種。”


是啊。田壟斷的奮鬥從未停止。鄉野裡的溫情依舊綿長。變的只是方式。不變的是根脈。是希望。


這或許就是答案。變的。是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不變的。是人與土地的血脈相連。是那份樸素的堅守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