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裡的豐收密碼德州856萬畝「噸半糧」測產紀實
金色的玉米田。一望無際。秋風拂過。沙沙作響。這聲音。是豐收的前奏。是農人期盼的樂章。
36名專家。 6個驗收組。 385個樣點。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測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們的手。撫過玉米棒。掂量。記錄。計算。數據真實。準確。權威。這是他們的承諾。
856.75萬畝。這個數字。比去年又多了10.35萬畝。土地不會說謊。你付出多少。它就回報多少。密植滴灌。技術是關鍵。出苗率提高了3%。每畝多了234株。苗壯。半收成。老話在理。
降水量448.7毫米。偏多6.7%。天公作美。 “一噴多促”全覆蓋。病蟲害輕。長勢好。豐收在望。不是空話。
噸半糧之路
2021年9月。德州開始探索。目標明確。畝產1500公斤。為全國蹚路子。做示範。三年時間。建成全國首個百萬畝「噸半糧」示範區。 2024年。核心區平均產量1580.6公斤。目標達成。汗水澆灌出碩果。

這背後。是黨政同責的力度。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定力。 130萬畝核心區。只是起點。 300萬畝輻射區。 600萬畝帶動區。才是更大的舞台。
技術賦能現代農耕
現代農業。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德州田野上。 100匹馬力以上大型曳引機1.46萬台。小麥聯合收割機2.6萬台。玉米播種機5.8萬台。這些鐵牛。是農人的得力幫手。
更聰明的在後頭。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這些技術監測著苗情墒情病蟲害。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了。 70餘處為農服務中心。年託管服務能力800餘萬畝次。科技小院29個。這些平台。讓科技真正落地生根。
土地與人的對話
農民是誰?僅僅是種地的嗎?不。時代變了。他們是新農民。是新農工。是新農幹。他們價值觀念多元。權利意識強。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這很重要。

在德州。農民用腳步測量土地。用汗水澆灌希望。他們知道。噸半糧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糧食豐收了。腰包也要鼓起來。食品加工業者337家。主營業務收入245.17億元。利潤成長57.75%。這些數字背後。是農民增收的希望。
尾聲:豐收後的思考
測產結束了。數據在匯總。豐收已成定局。但思考不能停止。
斯里蘭卡破產的教訓警告我們。農業破產會導致國家破產。中國時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太重要了。德州的經驗。正是中國糧食安全實踐的縮影。
鄉村振興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而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德州探索的。不僅是一條增產之路。更是一條產業富民之路。
玉米田裡的豐收密碼。最終破譯者是人。是政策。是技術。是每一位紮根土地的農人。他們用勤勞和智慧。書寫著中國三農的未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