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嫋嫋聯結兩岸心,千年信仰傳承同胞情。發源於福建安溪的清水祖師信俗,歷經數百年跨海傳播,在臺灣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如今已成為跨越海峽的文化紐帶,見證著兩岸同根同源、血濃於水的深厚淵源。從安溪蓬萊山的清水岩祖庭到臺灣各地的五百餘座分爐,一炷清香、一套儀軌、一句鄉音,都在訴說著“兩岸一家親”的不變真諦。

清水祖師(1037-1101), 北宋名僧,清水岩開山始祖。俗姓陳,自幼出家,法號普足,以修橋造路、行醫濟困、祈雨祛災的畢生善行,贏得百姓尊崇,宋廷四次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其“利物濟人”的精神內核,成為中華文化真善美品格的生動寫照。明末以來,隨著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遷徙浪潮,清水祖師的神像與信仰一同登上渡海帆船,成為先民開拓臺灣的精神寄託。鄭成功赴臺時,軍中漳泉軍士攜祖師神像駐守臺江;清代施琅平定臺灣後,更多安溪移民攜眷赴臺墾殖,將祖師供奉於家中;站穩腳跟後,同鄉宗親集資建廟,讓祖師香火在寶島綿延。臺南四鯤鯓龍山寺作為臺灣首座清水祖師廟,自1662年始建至今已逾360年,其所奉神像正是源自安溪清水岩“鬼湖洞”,成為兩岸信仰同源的鮮活例證。

如今,臺灣全島主祀清水祖師的廟宇已超500座,信眾逾千萬,從臺北艋舺清水岩、三峽長福岩到南部各地宮廟,無論是“帝”字形建築規制的傳承,還是祖師聖誕慶典的禮儀,都完整延續了安溪祖庭的傳統。臺北艋舺清水岩三川殿鐫刻的“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仙,入門便見真容”楹聯,直白道出臺灣信眾對祖地的眷戀。而安溪清水岩那棵“枝枝朝北”的古樟,更成為臺胞尋根的精神座標,不少臺灣鄉親踏上祖地,在古樟下遙思先輩,感受“根”的歸屬感。

兩岸信眾的交流從未停歇。近年來,臺灣臺中龍泉岩、嘉義東湖仔清水祖師廟等宮廟團體紛紛組團赴安溪祖庭進香朝拜,在肅穆的祭拜儀式中追溯信仰根源,在閩南語歌聲中暢敘同胞情誼。“一抬手一炷香,就知道我們來自同一個地方”,台商陳文忠的感慨道出了無數兩岸信眾的心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安溪清水岩每年接待臺胞數萬人次,學術研討會、民俗展演等交流活動常態化開展,讓清水祖師文化成為促進兩岸基層互動的重要橋樑。

從北宋安溪的禪林善舉到今日兩岸的香火相傳,清水祖師信仰早已超越宗教範疇,成為承載兩岸共同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的精神符號。跨越海峽的不只是繚繞香火,更是割不斷的根脈與親情。在這份共同信仰的感召下,兩岸同胞必將持續深化交流、凝聚共識,讓千年文脈代代相傳,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民心相通中愈發牢固。
中華農業報記者 游清一福建/安溪報導
***“永誠譽臺灣青年創業基地”位於集美軟件園三期“羅普特科技園”A棟, 是專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就業搭建的重要平臺。基地位於廈門集美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基地積極為臺灣青年提供創業指導、政策諮詢、資源對接等服務,助力臺灣青年在大陸實現創業夢想。同時,基地也成為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促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增進友誼。***
基地地址:廈門火炬高新區軟件園三期鳳岐路188-1號717
服務專線:13205939068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