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重走晴隆二十四道拐:車輪印裏的抗戰記憶,兩岸共緬英雄魂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133 次浏览 | 分享到:

9月21日,“兩岸媒體感知多彩貴州-黔西南‘加油文化’尋源活動”行至最後一站,我們站在晴隆縣城南郊的山巔,目光所及,便是那段鐫刻著烽火歲月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它像一條沉默的巨龍,盤踞在群山之間,每一道彎、每一寸路面,都在無聲訴說著80餘年前的熱血與犧牲。



這條全長約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的公路,有著“360度回頭彎”的險峻身姿-從山腳第一道拐到山頂第二十四道拐,直線距離僅350米,垂直高度卻達260米,坡面傾角約60度。“雄、奇、險、峻”四字,道盡它的地理特質,更藏著它在抗戰史上不可替代的分量。當年,這裏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無數軍車冒著日軍轟炸的風險,沿著這陡峭的彎道艱難攀爬,將國際援華物資從滇緬公路運抵前線,為中國抗戰的勝利輸送著“血液”。如今車輪印早已被歲月磨淡,但那段“車水馬龍”支援前線的畫面,仿佛仍在山間回蕩。



站在觀景臺遠眺,二十四道拐的每一項榮譽,都成了緬懷先烈的注腳:2006年,它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留存抗戰記憶的“活化石”;2010年,它成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本土兒女銘記這段歷史;2014年,它被列入國家首批抗戰紀念遺址,也是貴州唯一獲此殊榮的遺址,同年還被網友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公路”“金州十八景”,“最美”的讚譽裏,藏著對先烈的敬意;2015年,中宣部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全國人民都能在此感受抗戰精神;2016年,它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成為中國僑聯在貴州設立的首個“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連接起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記憶;2017年,它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三期總體建設方案,以更豐富的形式承載起傳承歷史的使命。



作為臺灣媒體人,此刻站在二十四道拐前,心中滿是震撼與崇敬。我們深知,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爭,臺灣同胞也曾與大陸同胞並肩作戰,共同抵禦外侮。這段公路不僅是大陸的抗戰遺址,更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載體-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團結與堅韌,也見證了無數先烈為守護家國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微風拂過山間,仿佛在輕聲訴說著先烈的故事。我們舉起相機,記錄下二十四道拐的雄姿,更希望將這段歷史帶回臺灣,讓更多臺灣同胞瞭解這條公路背後的抗戰精神,銘記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



歷史不會褪色,英雄不會被遺忘。重走二十四道拐,是為了銘記過去,更是為了讓兩岸同胞在共同的歷史記憶中,凝聚起守護和平、共創未來的力量。

 

中華農業報記者 游清一 貴州/晴隆報導

***“永誠譽臺灣青年創業基地”位於集美軟件園三期“羅普特科技園”A棟, 是專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就業搭建的重要平臺。基地位於廈門集美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基地積極為臺灣青年提供創業指導、政策諮詢、資源對接等服務,助力臺灣青年在大陸實現創業夢想。同時,基地也成為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促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增進友誼。***

基地地址:廈門火炬高新區軟件園三期鳳岐路188-1號717

服務專線:13205939068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