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報
canews.top
Product Center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科技百業》從台大走進玻璃溫室─郭能禎將「氣候劣勢」轉化為「科技農業優勢」
來源: | 作者:本報 綜合報導 | 发布时间: 2025-09-23 | 539 次浏览 | 分享到:


穿著布鞋、手戴手套、身著無塵衣,郭能禎無視酷熱、揮汗穿梭在玻璃溫室裡,一邊指著攀繞的番茄藤蔓、一邊解說微氣候感測器如何運作。他是「番茄方舟」的創辦人,也是少數能將資本市場邏輯與農業系統整合,實踐「設施農業品牌化」的領頭人。


回憶起創業初衷,郭能禎笑說,其實一開始也不是什麼偉大的理想,而是「看懂一個趨勢」。在台大園藝系求學期間,他就觀察到荷蘭、日本這些國家如何將「氣候劣勢」轉化為「科技農業優勢」。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卻反而養出對進步不夠敏感的系統。他說:「因為太容易種了,所以我們不再逼自己進化。」


能撐得過颱風的農業,才有資格談未來


這樣的反差成了他創業最大的驅動力。他選擇在彰化打造台灣第一座高規格雙層玻璃溫室,成本高、回收慢、技術門檻高,甚至被外界批評為「太硬」、「太傻」。但他堅信:能撐得過颱風的農業,才有資格談未來。


除了技術,他更重視人。「農業不是一個人撐起來的。」他這樣說。番茄方舟這幾年逐步推行「員工合夥人制度」,讓表現優秀、願意負責的夥伴能參與專案型子公司的經營與利潤分享。每一位合夥人都要投入資金、扛下營運風險,讓責任與利益對等。



「我們的團隊,是一群願意為土地負責的技術人。」他說,不只種出番茄,更要種出一套可複製、可規模化的農業體系。他堅持讓每一個人都能理解財務報表、成本結構與營運平效,因為在現代農業裡,「不懂經營,就撐不下去。」


談到食農教育,他語氣一轉,從產業邏輯回到教育初心。他認為,真正有效的農業教育不該用神話感動人,而要用科學說服人。「我們告訴孩子,番茄不是憑空長出來的,它需要光、熱、水,也需要治療、管理與理解。就像人生一樣。」


「有機」不是萬靈丹


在他眼中,「有機」不是萬靈丹,「化學」也不是毒藥。他願意解釋、也願意對話,希望消費者能從理解中建立信任。「教育不是要你改信某種農法,而是要讓你知道,這顆番茄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它值得被吃下肚。」


郭能禎不只種出番茄,也種出一個「農業應該有更多選擇」的可能。他相信,真正能走進未來的農業,不只是科技先進,更是制度透明、經營合理、而且能給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