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創新富農
9月22日9:00,威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市畜牧獸醫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鐘臣,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永建,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石紹華,介紹我市2025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有關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策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來,威海市堅定不移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著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優良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果。
耕地品質持續穩定提升
大力推動高標準農地建設,興建塘壩、抽水站、農用井等田間水利設施,2019年以來,已興建高標準農地83萬畝,興建各類水源工程及灌溉設施1949座。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指導種植者施用土壤調理劑、增施有機肥的方式逐步實現酸化耕地降酸改良,榮成市獲評國家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持續推進耕地土壤環境品質監測與保護,進行土壤—農產品協同監測,我市耕地安全利用率連續5年達100%。推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已創建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整合示範推廣基地10個,全市作物綠色防治覆蓋率達57%,農藥、化肥施用量較2020年分別減少6.7%、5.2%。目前,全市耕地面積達250.3萬畝,較2021年增加約7萬畝;耕地品質等級達6.77,較2021年提升0.2個等級;主要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比例達48%,較2021年提高35個百分點。
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準明顯提高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以五料化利用為主要方向,透過秸稈還田、秸稈青貯、秸稈覆蓋食用菌等多種途徑,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7次獲批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計畫建設,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在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方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作制宜,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8萬畝,引導廣大農民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主動撿拾清理農田殘留地膜。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方面,積極引導規模養殖與種植企業深化協作,透過糞肥就近還田、生產有機肥等方式,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水準穩步提高,位居全省前列。
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大力培育優質農產品。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制定地方標準69項,以標準化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249個,其中有機食品認證34個,位列全省首位。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從農地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持續進行農產品品質安全源頭治理行動,主要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合格率多年維持在98.5%以上。持續推動品種培優。 「浙文花1號」高油酸花生新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良種登記,「文玉173」「好日子838」2個玉米品種經山東省審定;先後引進蘋果、甘藷、馬鈴薯、花生、玉米新品種(系)52個。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推進村莊清潔行動。以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問題為重點進行集中清理整治,共發動群眾5.9萬人次,累計清理生活垃圾4163噸、村內溝渠1684公里、村內水塘1490口、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685噸。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探討推廣糞污收集、儲存、轉運、處理一體化後期管護模式,全市已建於建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集中處理站12個。抓好和美鄉村建設工作。聚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概念,全面推廣和美鄉村創造工作,累計創造省級和美鄉村195個、市級和美鄉村600個。
農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推出《威海市支持鄉村振興激勵政策》,大力培育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三駕馬車」。設施農業拓展新路徑。打造現代化設施農業基地10餘個,新建、改建設施蘋果5,000餘畝、設施蔬菜300畝,規模化養殖場達1227個。 2024年,本市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成長率達7.2%,列全省第六位。智慧農業推動新跨越。圍繞蘋果、西洋參、茶葉、生豬、家禽等優勢特色產業,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效特色農業等項目,加速農業全產業鏈數位化建設,共打造智慧農業應用場景52處。生態循環農業實現新突破。堅持源頭減量、製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推動種養一體化循環發展,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積極邁向。
★近年來,本市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方面成果顯著,具體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近年來,本市緊抓糧食生產,加強農業技術服務,大力實施科技壯苗、蟲口奪糧、大面積單產提升三大行動,全面落實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在化肥控量增效方面,一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主要農作物播種前和蘋果施肥前,制定發布主要農作物肥料配方和推薦施肥意見,引導農民按需施肥,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面保持在90%以上。二是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全市建造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主要農作物水肥一體化「百畝攻關田、千畝示範方」樣板片區,輻射帶動週邊農戶,全市累計應用水肥一體化面積46餘萬畝。
在農藥減量增效方面,一是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力度。組織指導全市40多個測報點對162種病蟲進行調查監測,並做好常規病蟲監測預警及會商研判,及時發佈病蟲預報。截至目前,已發布市級病蟲情報90期。二是加強科學精準用藥技術指導。根據各時期主要病蟲發生特徵及情況,及時印發技術指導意見,同時在重大病蟲和主要病蟲防治關鍵時期,透過電視報道、微信等多種方式向廣大農民群眾示範推廣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群眾科學防治,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發現一點、防控一面,堅決遏制重大病蟲暴發流行。三是積極推廣綠色防治技術。打造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整合示範推廣基地,示範推廣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治技術,積極指導農戶應用高效、低毒性、低殘留、環境友善農藥及高效能精準施藥機械。
下一步,也要在上述兩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全力助推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
★農田中的白色污染問題是農業麵源污染的困難問題,針對這個問題都做了哪些工作?
農膜作為農業增產的重要工具,在保溫、保墒、除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農膜殘留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針對這個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做工作。
加大廢棄農膜回收網路建置力道。一是加強廢棄農膜回收與網路建設。依照「村鎮收集、市集中處理」的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網路建設思路,全市建有廢舊農膜回收點49個,回收處理中心3個,基本實現了農膜回收利用全覆蓋。
加大農膜科學使用與回收。積極宣傳推廣0.01毫米標準地膜、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並在每年的春秋兩季組織開展地膜回收治理專項行動,2022年以來,全市累計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5萬畝、可降解膜3萬畝,全市農膜回收率達到92.4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間,針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我市具體工作成效有哪些?
十四五期間,堅持源頭減量、製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促進畜禽糞污就近還田,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水準。文登區、乳山市分別於2023年、2024年爭取實施了國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工程建設。 2024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1.64%,位居山東省前列。
實現養殖場戶資訊化管理。全市1229個規模養殖場和814個養殖專業戶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工作台賬,確保全覆蓋、不遺漏,實現了對養殖場糞污產生和利用基礎信息的動態管理。
抓好設施配建。引導養殖場戶因地制宜配建糞污處理設施。規模場全部配套糞污設施,增加規模以下養殖主體的技術指導服務。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區糞污設施配建率達100%,均由縣級畜牧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出具了核查文件。
實現畜禽糞污利用分類推進。重點建立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綠色畜牧業發展模式。大型養殖場主要採取自建有機肥場加工廠的方法;中小型養殖場戶主要採取自建生態農場、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簽訂直供協議等方式進行處理;在乳山建成了區域性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年產沼氣730萬方,年發電量1200萬度,年產肥產4萬噸,解決了畜養殖場。
推廣典型做法。根據不同的畜禽養殖特點,總結推廣了綠色生態種養模式等9種治污模式。推動規模養殖場A、B、C、D四級分級管理,實施差異化的技術指導服務。全市累計創建市級農牧循環整合企業25個、省級畜禽糞肥還田種養結合樣板基地6個。
做好部門協同。與市縣兩級生態部門聯合進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及污染防治排查整治活動,督促養殖場戶履行糞污利用及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指導養殖場制定年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計畫及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台賬,確保糞污去向可追溯。
下步工作中,將從以下兩個面向抓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畜禽糞污利用的指導服務工作。依照《山東省畜禽養殖場(戶)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技術指南》的要求,做好宣傳培訓,因地制宜推廣糞污處理模式,確保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維持90%以上。二是強化典型示範引領。推廣種養結合等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推廣應用,年末新增市級農牧循環一體化養殖企業5個、精緻牧場20個,省級畜禽糞肥還田種養結合樣板基地1個。
Copyright ©
2006-2025,中華農業報,All rights reserved